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岳陽花鼓戲

中文名稱;岳陽花鼓戲

外文名稱;Flower Drum Song YueYang

藝術類別;地方戲曲劇種

劇種別稱;提琴戲

流行區域;岳陽、臨湘、通城、崇陽等地

非遺級別;國家級

編號:;IV-133

所屬派系;大筒梁山調系

傳統劇目;《艾多事坐堂》、《補背褡》

岳陽花鼓戲湖南花鼓戲六大流派之一。即與臨湘花鼓戲(嗡琴戲)、崇陽提琴戲、通城花鼓戲(打鑼腔)為同一劇種。興起於岳陽、臨湘的新牆河流域,流行於平江、汨羅、湘陰以及湖北通城、崇陽、赤壁等縣市。新牆河流域自古以來文化發達,傳統民間藝術豐富多彩。岳陽花鼓戲就是在這一帶傳統民間歌舞藝術的基礎上並受外來藝術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其舞台語言來源於當地方言。1952年定名為岳陽花鼓戲。2007年,岳陽花鼓戲因其獨特的文化、歷史、藝術價值正式被國務院確認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項目。[1]

洞庭煙波,岳陽勝境,孕育着湖湘文化的豐厚底蘊,滋養着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地方戲曲,在眾多的湖南地方戲曲中,岳陽花鼓戲是最具典型代表的獨特劇種。岳陽花鼓戲不僅在藝術上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更由於其根植於岳陽民間地上,它在演出劇目、舞台表演、表達方式、音樂唱腔等方面都形成了獨特的地方風格,帶有濃郁的地方文化色彩,承載了大呈的歷史、文化、藝術信息。成為我國地方戲曲寶庫中的珍貴財富。

目錄

劇種概況

清代嘉慶《巴陵縣誌》就有在巴陵一帶農村演花鼓戲之盛的記載。岳陽花鼓戲與臨湘花鼓戲(嗡琴戲)同流共源、一脈相承。從音樂來說,岳陽花鼓戲主要聲腔叫"琴腔"。"琴腔"曲調有[單句子]、[夾句子]、[夢調]、[陰調]、[哀調]等。其他民歌小調如[思夫調]、[相思調]、[鬧五更]、[十繡]、[回門調]、[十杯酒]、[梅花引]等,常穿插其間使用。岳陽花鼓戲有不少劇目也是以"琴腔"為主的,"琴腔"曲調優美、旋律明快,因其由本地民樂與由於傳說中的"梁山調"結合,逐步發展形成而來。流傳至與岳陽縣、臨湘山水相連的通城、崇陽地區,因為語言相近、音樂同源,深受當地群眾喜愛。並在兩地各自發展形成了屬於本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通城的花鼓戲(打鑼腔)與崇陽的提琴戲。

發展形成

據有關史料記載,岳陽花鼓戲的形成與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萌芽階段。即地花鼓階段,其聲腔為一唱眾和,嗩吶鑼鼓伴奏。這便是岳陽花鼓戲的雛形。現今岳陽花鼓戲傳統劇目中,還保留着的《五痴》、《五展》、《十送》等劇目中,可以看到那種對子歌舞演唱形式的影子。二是成熟、成型時期。同治十一年(1872)《巴陵縣誌》記載:"鄉民搬演小戲,終歲不休,……"這時的岳陽花鼓戲已是比較成熟的小戲劇種了。從同治時盛行的"小戲"開始,到光緒時角色、行當的日益豐富,岳陽花鼓戲進入了逐步完善的階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岳陽花鼓戲沒有固定演出團體,藝人們農忙務農,農閒從藝,班社臨時組合。藝人們長期在農村的草台之上演出,舞台設施簡陋,衣食亦無保障,藝術發展更加緩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岳陽花鼓戲得到了人民政府的重視和扶持,藝術傳統得到發揚,藝術水平得到提高,整個劇種得到較大的發展。在政府的支持下,岳陽花鼓戲建立了固定的專業劇團,改變了半農半藝、自生自滅的農村班社狀況,藝人們成了國家的主人。政府文化主管部門還舉辦文藝學校,培養了一批批岳陽花鼓戲演員、樂手,提高了從業人員的思想、藝術素質。通過各種各樣的交流學習機會,岳陽花鼓戲在藝術上得到了很大的改革和提高。根據表現新生活的需要,岳陽花鼓戲整理改編了一大批傳統劇目,如《補背褡》 、 《牛郎織女》、 《遊春》 、 《思夫》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編的《補背褡》一劇參加湖南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會演獲獎後,第二年作為湖南戲曲藝術團劇目進京匯報演出。還創作和移植上演了一批現代題材劇目,如《鐵樹開花》 、 《月上柳梢頭》等,觀眾反響強烈。

發展成就

其中, 《看水庫》一劇,參加了全省現代戲曲展覽演出,並受到好評。50年代後期以來,先後移植上演了《駱四爹買牛》 、 《不能走那條路》 、 《三里灣》 、 《瓊花》等劇目。這些現代戲的演出,促進了岳陽花鼓戲在編劇、導演、表演、音樂、舞台美術等方面的革新和發展,提高了劇種的整體藝術水平,增強了岳陽花鼓戲表現現代生活的能力。

劇種特點

岳陽花鼓戲的劇目、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特色十分鮮明。特別是聲腔方面最具特色。

岳陽花鼓戲的主要聲腔是岳陽花鼓戲中的"琴腔","琴腔"是在保留梁山調基本特徵的基礎上與湘東北地區的語言、民歌、風俗音樂有機融合,發展成為極具特色,為湘鄂贛毗鄰地區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聲腔。板式結構上"琴腔"除保持單、夾句子基本形態外發展產生了"兩板半",類似"快板"的"緊板"和類似"導板"的雙淒頭單淒頭,以及梢腔的首尾擴大變化形式。從而增加了新的節奏層次和新的板式變化。故在湖南花鼓戲系統中獨樹一幟。

提琴戲的"正調(單句子)"長於敘事,亦善抒情,是使用得最多的一個曲調,在其結構上有重複與其承轉合兩種形式。它為五聲宮調式演唱哪個時演員根據唱詞,結構臨時轉調,這種唱法藝人們稱為"敗韻",在湖南花鼓戲系統中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由於"正調(單句子)"板式靈活,唱法變化多端,後又派生出了哀調、夢調、垛子、一字調 等。岳陽花鼓戲"西湖調(夾句子)"是一個敘事性較強的曲調,雖與長沙花鼓戲西湖調同宗,並且句式結構、調式相同,但由於各自強調的骨架音不同,故而行腔各異,加之不同的語言特點,地理環境和風俗習慣,無論從廣泛與否、唱法和風格乃至給人的直接感受個實際效果等方面都是有着明顯區別的。

提琴戲中的淒頭導板,有雙淒頭和單淒頭之分,多用於表現悲痛欲絕的情緒,故稱為哀調子。嗩吶領奏,鑼鼓伴奏並有叫頭,常用於轉換氣氛,或作為正調轉入哀調以及夢調、一字調、垛子的過渡形式。最具特色的是男腔"尾音翻高收腔"最為特點,因而具有較強的劇種特色。"鎖斗"是通城花鼓戲唱段的結束形式,通城花鼓戲中"琴腔"中的曲調基本上都用"鎖斗"形式梢腔。它是嗩吶接腔,鑼鼓伴奏來結束唱段。在"鎖斗"中結束的後三個字不唱用嗩吶包腔,這種梢腔形式為通城花鼓戲"琴腔"特點之一。根據劇情和人物特點的需要"鎖斗"又有梢全斗和鎖半斗之分。 岳陽花鼓戲的演唱方法:小音(即假聲)、本聲(即真聲)、童子音(似半聲)、冷音(炸音)。正旦、花旦、閨門旦均用小音演唱;小丑、婆旦用本聲演唱;奶聲用童子音演唱;小生以本音演唱,小音結束;老生以本音演唱,小音過渡,冷音結束。

劇種聲腔

岳陽花鼓戲的聲腔,分為鑼腔(打鑼腔)、專用鑼腔散曲和琴腔三類。

鑼腔

屬於曲牌體結構,是在"一人起唱,眾人和腔"的民歌、山歌基礎上形成的,起初為鑼鼓伴奏和人聲幫腔。50年代增添了伴奏過門和伴奏樂器。它又分為南路鑼腔和北路鑼腔。南路鑼腔情緒柔和,旋律流暢,板式變化比較靈活,適應性強,善於表達各種情緒,運用比較廣泛。北路鑼腔,是在南路鑼腔基礎上,受沅、澧流域酬神和宗教音樂的影響而派生出來的,它的情緒淒切傷感,板式變化不多。

專用鑼腔散曲

大都為"二小"和"三小"戲保留下來專用於某一劇目的曲調,多依從劇目命名。這種民歌體結構的曲調,一唱眾和、旋律輕快活潑,音樂形象鮮明,多保持着民族歌舞、說唱形態。

琴腔

湖南統稱川調,由瓮琴等絲弦樂器伴奏,它是由外來聲腔與本地方言相結合而演變成的。

岳陽花鼓戲的伴奏樂器,以瓮琴(五十年代後改用花鼓大筒)、嗩吶為主,它的過場曲牌和鑼鼓點子,絕大部分來自巴陵戲。

岳陽花鼓戲和長沙花鼓戲第二種聲腔都叫"鑼腔"。"鑼腔"也叫"打鑼腔"即演唱時用鑼鼓伴奏,不託管弦、人聲幫腔。解放前荊州花鼓戲也是鑼鼓伴奏,人聲幫和,50年代才加入文場伴奏。無論是岳陽還是長沙的花鼓戲在本地鑼鼓音樂如[木皮調]、[木馬調]、[ 辭店調]、[四六調]、[八同牌子]的基礎上,吸收了漢調皮黃某些板腔音樂,形成 [導板]、[三流]、[急板]、[散板]等板式組合結構。

岳陽花鼓戲、長沙花鼓戲第三種聲腔叫"小調",為地方性的傳統民間音樂,具有濃郁的地方鄉土色彩。

如民歌小調[採茶調]、[望娘調]、[倒板調]、[四季青]、[採蓮船調]、[洗菜心]等。但作為過門、過場音樂也搬用了漢調某些鑼鼓經,如[萬年歡]、[一枝花]、[撲燈蛾]、[得勝令]、[柳搖金]、[傍妝檯]等。岳陽花鼓戲、長沙花鼓戲成為獨立戲曲劇種最早演出是情節性不太強的"二小",即一旦 一生、"三小"即一旦一生一丑的"三小"歌舞戲,多用當地小調,後受漢劇和其它劇種影響搬演情節性強,人物較多的劇目。 因小調戲曲化程度低,就吸收了與之毗鄰且語言、語音又比較接近的漢調音樂,形成後來 的 "琴腔"或"川調"及某些"打鑼腔"。並在長期的舞台演出過程中融入地方音樂,依循旋律特點相對固定的聲腔格式。花鼓戲把這稱之為"正調"。"正調"的形成彌補了小調之不足,曲牌聯綴之不足,使花鼓戲具備演本戲的音樂條件。無論"琴腔"還是"川調"弦子,都以大筒等弦樂伴奏,其發音沉鬱淳厚。

傳統劇目

岳陽花鼓戲的傳統劇目不少,據不完全統計有123出。其中鑼腔劇目72出。包括19出為專用鑼腔散曲演唱的"二小"、"三小"戲,53出用鑼腔正調演唱,多屬大型劇目。51出琴腔劇目中,34出為"單句子"一腔到底的劇目,17出用"單句子"結構曲調或"單句子"與"夾句子"混合使用曲調演唱。"單句子"劇目情節完整,多為大、中型正劇,如《郭巨埋兒》、《曹安殺子》、《經堂變牛》、《五娘行孝》、《打刀救母》等,這些劇目大多是隨川調傳來的。

岳陽花鼓戲的傳統劇目,大多取材於傳統民間生活和神話、傳說。其中早期的"二小"、"三小"戲,大都是表現勞動人民的勞動和愛情,泥土氣息濃厚,生活情趣豐富。一些多角色的大本戲,具有反抗封建道德、追求婚姻自由以及懲惡揚善的內容。這些傳統劇目,通俗易懂,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2]

岳陽花鼓戲的表演藝術,是在民間對子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真實、細膩的藝術特點。小旦行有"三嬌"、"三妖"、"三俏"等刻畫人物的表現手段和優美動人的扇子功等,表演套子多,規範化程度比較高。岳陽花鼓戲演員十分注重扇子功的練習與運用,有"無分天氣寒暑,扇子不離身邊"的戲諺。它是小旦、小丑、小生必練之功。其中小旦的扇子功更為突出。

相關視頻

岳陽花鼓戲遊春

岳陽花鼓戲《秦雪梅弔孝》全劇

參考資料

  1.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岳陽花鼓戲 , 岳陽市政府門戶網站 2020-03-12
  2. 什麼是岳陽花鼓戲 , 中國戲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