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山居即事 王維

山居即事
圖片來自紅動中國網

山居即事是一首詠懷的五言律詩。此詩主要是描述了詩人隱居山林之後的生活和其心態,寫出了生活的愜意,表達了對田園風光的欣賞,也在字裡行間透露出詩人的落寞之情。

目錄

原文

王維〔唐代〕

寂寞掩柴扉,蒼茫落暉。

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

渡頭煙火起,處處采菱歸。

譯文

沉寂地把籬門緊緊掩上,在蒼茫暮色中望着斜暉。

鶴棲宿遍布周圍的松樹,柴門來訪的人冷落疏稀。

嫩竹節已添上一層新粉,老荷花早落下片片紅衣。

渡口處的漁火星星點點,是處處采菱人蕩舟來歸。

賞析

  首聯二句是作者獨自隱居山中時的心態寫照,他引用了庾信《擬詠懷二十七首》其十七「日晚荒城上。蒼茫余落暉」詩句。顧安《唐律消夏錄》謂此詩首句『掩柴扉』三字是虛句,不是實句。其實不必強作「虛」解,作「實」解亦通。人在門外亦可掩扉也,當是室內寂寞,故出門掩扉,環視山居外景以解悶,正切詩題「即事」者,詠眼前景物也。倘閉關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見,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無復寂寞之感。

  頷聯二句運用了對比手法。夕照滿山,鳥鵲還巢,行人歸宅,柴扉緊掩,詩人以最傳神的字眼來表現景物給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態和任其消歇的流變特徵,構成禪趣頗深的整體暗示,光色彩象的轉瞬即逝的恍惚,歸人卻在若即若離恍有恍無之間。從文藝美學角度看,生態活潑,情趣盎溢,彌滿詩畫氣息的寧靜生活極富運動感極富生命力的美。此聯「遍」「稀」二字用得很妙。「遍」字表現松茂鶴多,「稀」字表現來訪者少,兩者對照寫出山居環境的幽靜。

  頸聯對句引用庾信《入彭城館詩》:「槐庭垂綠穗,蓮浦落紅衣。」這一聯用「綠竹」對「紅蓮」、「新粉」對「故衣」,光影流轉里體現出摩詰對隱逸生活的喜愛。王維天性擅畫,精通畫理,且移植畫藝以豐富和提高詩歌的表現力。此句即為力證。

  尾聯末字落在一個「歸」上,暗合其歸隱之意,隱隱有陶潛之情。最後四句寫出了夕陽西下,炊煙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愛,人們采菱而歸的景象,表現出作者悠然閒適的心情。

  在王維的田園詩中,儘管周圍是熱鬧活潑,生生不息,充滿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詩人的心卻是孤寂的。此詩雖然寫出了作者愜意的生活,卻又在字裡行間透露出詩人的落寞之情。大自然的萬物都是熱鬧鮮活的,嫩竹、紅蓮,唯有詩人的心是寂寞孤獨的。這樣的心態,促使王維潛心地去發現去欣賞田園。

創作背景

  詩人即何事而作此詩,已經難以得知,但詩人的落寞感清晰地通過詩句傳達出來。詩人似乎在通過描寫山景,隱喻一些山居以外的事情。

簡析

  《山居即事》是一首詠懷的五言律詩。此詩主要是描述了詩人隱居山林之後的生活和其心態,寫出了生活的愜意,表達了對田園風光的欣賞,也在字裡行間透露出詩人的落寞之情。全詩語言清新,情趣盎然,傳神地描繪了一幅田園生活圖景,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特色。

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jié),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天寶年間,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