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山大黃

中文名稱:山大黃

拉丁學名:Rheum franzenbachii Munt.

拼音名:Shān Dài Huánɡ

科:為蓼科植物

種:波葉大黃的根及根莖

山大黃中藥名。為蓼科大黃屬植物波葉大黃RheumfranzenbachiiMunt.的根及根莖。具有瀉熱解毒,涼血行瘀的功效。主治濕熱黃疸,痢疾,經閉腹痛,吐血,衄血,跌打瘀痛,癰腫疔毒,口舌糜爛,燒燙傷。

目錄

信息

別 稱:唐大黃、台黃、土大黃、峪黃、籽黃

出 處:《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界:植物界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波葉大黃的根及根

采 收:秋季採挖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胃、大腸經

生態環境:生于山坡、石隙、草原。

分布區域:分布於東北、華北及湖北等地。

儲 藏:切片,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達1m以上。根莖肥厚,表面黃褐色。莖粗壯,直立,無毛,常不分枝,中空。

基生葉有長柄;葉片卵形至卵狀圓形,長10-16cm,先端鈍,基部心形,邊緣波狀,下面稍有毛;莖生葉具短柄或無柄,托葉鞘長卵形,暗褐色,抱莖。

圓錐花序項生,花小,多數,白綠色;苞小,肉質,內有3-5朵小花;花梗中部以下有一關節;花被片6,卵形,2輪,外輪3片較厚而小;雄蕊9;子房三角狀卵形,花柱3。

瘦果具3棱,有翅,基部心形,具宿存花被。花期夏季。[1]

植物種屬

蓼科大黃屬波葉大黃。

分布區域

分布於東北、華北及湖北等地。

生長環境

生于山坡、石隙、草原。

藥用價值

一、

功能:瀉熱解毒,涼血行瘀。

主治:濕熱黃疸,痢疾,經閉腹痛,吐血,衄血,跌打瘀痛,癰腫疔毒,口舌糜爛,燒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3-10g;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事項:內無實熱者及體虛、孕婦禁服。本品瀉下作用較弱,過量易致腹滿腹痛。

藥理作用

1、抗氧化作用:本品水提取物有較強的抗超氧負離子自由基的作用,作用強度超過三種正品大黃及其他非正品大黃。其所含食用大黃甙(即上大黃甙)也有較強的抗氧化作用。

2、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本品水提取物對膠原誘導的人血小板聚集有較弱的抑制作用,其IC50為4.30mg/ml。

3、其他作用:本品無致瀉作用。

相關論述

1、《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瀉實熱,破積滯,行瘀血。主治黃疸,便秘,經閉,癰腫疔毒,燒燙傷。」

2、《吉林中草藥》:「治譫語發狂,食積痞滿,痢疾初起,腹痛後重,水腫。」

3、《內蒙古中草藥》:「主治大便熱結,痄腮,內外諸癰,跌打損傷,湯火傷,瘀血腫痛,吐血,衄血。」

附註

同屬植物波葉大黃RheumundulatumL.與前種相近似,主要區別在於本種植株較高大,達1m以上,葉下面無毛,花綠白色。分布於東北及陝西等省。波葉大黃比山大黃瀉下作用更緩慢。氣不如西寧大黃香,味苦而澀,故有「苦大黃」之稱,以與「香大黃」區別。

採收加工:秋季採挖,切片,曬乾。

藥材性狀

根及根莖呈不規則類圓柱形,上端較粗,下端稍細,長5-10cm,直徑1.5-5cm。栓皮多已刮去,表面紅褐色而黃,無橫紋,質堅而輕。斷面無星點,有細密而直的紅棕色射線。新斷面黃至棕紅色,在紫外光下,顯藍紫色熒光。氣微,味苦、澀。[2]

二、

拼音Shān Dài Huánɡ

別名唐大黃、台黃、土大黃、峪黃、籽黃、北大黃、大黃、格西古訥、野大黃、酸酸草、黃古卵子、苦大黃、華北大黃、祁黃、莊黃

出處出自《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波葉大黃的根及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eum franzenbachii Munt.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挖,切片,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達1m以上。根莖肥厚,表面黃褐色。莖粗壯,直立,無毛,常不分枝,中空。基生葉有長柄;葉片卵形至卵狀圓形,長10-16cm,先端鈍,基部心形,邊緣波狀,下面稍有毛;莖生葉具短柄或無柄,托葉鞘長卵形,暗褐色,抱莖。圓錐花序項生,花小,多數,白綠色;苞小,肉質,內有3-5朵小花;花梗中部以下有一關節;花被片6,卵形,2輪,外輪3片較厚而小;雄蕊9;子房三角狀卵形,花柱3。瘦果具3棱,有翅,基部心形,具宿存花被。花期夏季。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山坡、石隙、草原。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及湖北等地。

性狀性狀鑑別 根及根莖呈不規則類圓柱形,上端較粗,下端稍細,長5-10cm,直徑1.5-5cm。栓皮多已刮去,表面紅褐色而黃,無橫紋,質堅而輕。斷面無星點,有細密而直的紅棕色射線。新斷面黃至棕紅色,在紫外光下,顯藍紫色熒光。氣微,味苦、澀。

顯微鑑別 根及根莖橫切面與大黃不同點:射線細胞1列,本品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及澱粉粒。簇晶直徑17-85μm,澱粉粒直徑3-17μm。

理化鑑別 本品新斷面在紫外燈下,顯藍紫色熒光。

化學成分波葉大黃根及根莖含總蒽配1.11%,其中以黃素(emodin),大黃酚(chrysophanol)為甙元的結合型蒽配1.05%,游離型為0.06%,還含食用大黃甙(rhapontin)及大量鞣質[1]。

藥理作用

1.抗氧化作用 本品水提取物有較強的抗超氧負離子自由基的作用,作用強度超過三種正品大黃及其他非正品大黃。其所含食用大黃甙(即上大黃甙)也有較強的抗氧化作用[1]。

2.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本品水提取物對膠原誘導的人血小板聚集有較弱的抑制作用,其IC50為.30mg/ml[2]。

3.其他作用 本品無致瀉作用[3],本品所含蒽醌類成分

性味苦;性寒

歸經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瀉熱解毒;涼血行瘀。主濕熱黃疸;痢疾;經閉腹痛;吐血;衄血;跌打瘀痛;癰腫疔毒;口舌糜爛;燒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體虛及胎前、產後忌用。

各家論述

1.《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瀉實熱,破積滯,行瘀血。治黃疸,便秘,經閉,癰腫疔毒,燒燙傷。

2.《內蒙古中草藥》:瀉實熱,通大便,破積滯,行瘀血。(生用峻下,炒用緩下,炒炭止血)。治大使熱結,痄腮,內外諸癰,跌打損傷,湯火傷,瘀血腫痛,吐血,衄血。

摘錄中華本草[3]

參考資料

  1. 山大黃,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山大黃,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3. 山大黃,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