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屠揆先

屠揆先(1916-2003),常州人。從事中醫工作四十多年,擅內科,兼兒科,曾先後在《中醫雜誌》等醫學刊物,發表過論文十多篇。出身中醫世家,伯父屠厚之為費伯雄入室弟子。屠揆先隨叔父屠士初、堂兄屠貢先習醫,並在常州行醫。建國後與同道籌建常州市中醫醫院並任副院長,後任醫院技術顧問。曾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江蘇分會常務理事、常州分會副理事長,常州市科協副主席,《江蘇中醫》編委等職。學術上主張衷中參西,古今並蓄,臨證處方師古不泥,隨症加減,審慎嚴謹,療效顯著。尤擅內科雜病,於腎病、肝病、胃腸病專長,治沉疴痼疾,疑難雜症,屢見卓效,曾數次赴港為知名人士診治,並於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三次應邀赴日本講學,廣受好評。

目錄

人物生平

早慧勤學

常州屠氏是行醫世家,第一代屠厚之,師從孟河醫派代表人物費伯雄學醫,屠厚之侄屠士初繼承家學,行醫於常武一帶,屠士初之子屠貢先也學醫,當年均為常武地區名醫。

屠揆先生於1916年1月,屠厚之是其伯祖父,屠士初是其叔父。屠揆先早年在屠士初之弟屠元初辦的私塾里讀書,他聰慧過人,記憶力特別強,學習成績十分出眾,頗得叔父喜愛。14歲私塾畢業,屠揆先開始跟隨屠士初和屠貢先學醫。叔父的診所每天就醫者絡繹不絕,叔父、堂兄診病的時候,他站在一旁用心地看,暗記在心,仔細揣摩。堂兄屠貢先是一位有現代思想的開明醫家,主張古今學說不宜偏廢,中西醫理論應相互參照。他常對屠揆先說:「古訓必須勤求,新知亦應吸收;古代醫籍要多讀,近人著述勿忽視;經方極可貴,時方有妙用;現代西方醫學知識,亦應有所了解。」堂兄的教誨打破了他心中有關中西醫的壁壘。

屠氏最擅長的病診是慢性病,如腸胃病、精神方面疾病的治療。這類病往往病程較長,病症複雜,施治難,見效慢。叔父和堂兄常常提醒他:臨床辨證,重在舍從;對症下藥,須善調配。通過很多相關病例的施治過程,屠揆先逐漸對中醫理論心領神會了。

孟河醫派傳人屠揆先除了在屠家的診所里勤學苦練,屠揆先還抓住一切機會學百家之長。自己的診所里沒有藥鋪,他常常跑到別人家的藥鋪里,憑着過人的聰慧,用心記住他人抓藥的方子。過幾天,再跑到病人的家裡,了解服藥的效果,揣摩別人方子的長短得失,同時,他把中醫林林種種的藥材、藥名、外形、良莠區別、藥性的細微差別及其特點等,一一牢記在心。

廿三成名

1937年日本侵華,常州城淪陷,屠揆先一家人萬般無奈之下投奔武進夏溪鎮一戶姓趙的親戚。父親沒有收入,家境越來越艱難。20齣頭的屠揆先,肩負起贍養父母和家人的重任,在夏溪鎮開了間小診所。他繼承師德醫風,對待病人,無論貧富,一視同仁,認認真真診斷,仔仔細細用藥。他診病非常有耐心,症狀、病情問得清清楚楚之後,方才對症下藥,而且作非常詳細的記錄,一式兩份,留存一份在診所里;囑咐病人第二次上門,一定要帶病歷,以便根據病情調整用藥。

屠揆先不僅治病有神功,而且對生活困難的災民一律不收診費,許多治好了病的災民感激涕零。他的醫德感動了同行,鎮上一家藥鋪老闆莊長庚特地找到屠揆先,說:「凡是難民吃藥,儘管叫他們到我店裡拿,我免費送藥。」

儘管開家小診所,屠揆先一家的生活仍很清苦,但是,屠揆先不但不多收病人一分錢,其收費比同行還低一半,並免費給那些無錢看病的人治病。有的病人感激他,臨走悄悄多付幾塊錢,屠揆先必定叫徐迪華等徒弟追出去還給病人。徐迪華回憶說,幾乎每天都被屠先生叫去追病人還錢。

屠揆先對醫德醫術非常看重,對徒弟要求很嚴格,自定八大醫箴:勤讀醫書;溫故知新;黎明即起;生活節儉;不抽煙,不喝酒;不義之財不取等等。

屠揆先的醫德醫術,老百姓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一傳十,十傳百,「屠半仙」的美名越傳越廣。

衷中參西

衷中參西,融會古今,是屠揆先秉承的中醫思想。

解放前,由於衛生狀況差,人群中常常引發傷寒、痢疾、瘧疾、肺病、急性腸胃炎等傳染病,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這些病一是確診難,二是確診以後缺乏特效藥。

屠揆先是中醫領域較早發現這些傳染疾病流行趨勢的人,也是常武地區中醫化驗的開創者。當時中醫診所沒有化驗這一說,屠揆先打破陳規,遇有「特殊」病人,要求他們到西醫醫院的化驗室化驗,雖然是簡單的血常規、大便化驗,對迅速確定病因非常有用。發現流行病後,要遏制住急速蔓延的態勢,光靠中藥治療,效果有限,屠揆先在祖傳藥方之外,又援用部分西醫特效藥,收到良好療效。中醫界對他這種做法頗有微詞。屠揆先說,中醫有中醫的優勢,西醫有西醫的特長,面對一些突發性的凶疾,應該以病人的生命為重,總不能等到中醫有藥了再治吧!

對於西醫,屠揆先認為:只要對「我」有用,就可以大膽「拿來」,吸收多種養料,轉化成自身的能量,中醫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不被歷史所淘汰。

獨參傳奇

屠揆先用人參作為扶正之主要藥物,配合其他方劑,治療危重病人,取得顯著效果。

1975年,屠揆先接治了一位姓嚴的36歲男性危重病人。患者7年前因幽門梗阻作胃切除及胃腸吻合術,後又作粘連松解及部分腸切除術、左第七肋骨切除術,患者精神倦怠,進食甚少,並出現黃疸、出汗、乾嘔等症狀。屠揆先收治了這個危在旦夕的病人,他認為病人經過三次大手術,體質虛弱,氣陰兩傷,濕熱膿毒猶盛,有正不勝邪之象。決定重用人參,配合大劑清熱解毒藥。屠揆先的處方,真的救了病人一命。

在前人的基礎上,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屠揆先總結出「用參規則」:人參運用需講時機,嚴重病例運用人參不能太晚,因為人參的扶正作用,不是能立刻收效,對某些比較重的病人,應考慮到機體功能問題,要選用扶持正氣的藥物,配合祛邪或攻逐的方劑進行治療。尤其在病人出現身體機能衰竭時,更急需考慮扶正,可採用人參或人參為主的生脈散等配合治療。遇到熱性病時,不要顧慮到人參的藥性偏溫,而不敢動用。可以仿效白虎加人參湯意,配合清涼藥物;也可仿生脈散意,配合養津液的藥物。總之,用人參作為扶正藥要用得及時,如用在死亡前的不多時刻,雖然亦可作為中藥搶救的一法,可能效果不太理想。

屠揆先一生救治病人無數,使很多身患重病的百姓重獲新生。他粗茶淡飯;不慕權貴,平等待人;勤耕杏林,精於著述;提攜弟子,傳承薪火。曾三次赴日進行學術交流,促進了常州醫學界和日本同行的交流和友誼。

對病負責屠揆先看病非常細緻,問得清清楚楚,才開處方。他的記憶力很強,但不以此自傲,必定以病歷為準。開好方子,還要給病人反覆交待煮藥的時間和要領,發揮出最佳的治療效果。他從來不為多看幾個病人,就馬虎對待病人,萬不得已,寧願延長自己的工作時間,也要把病看仔細。

屠揆先(右一)與同仁商討病例

屠揆先看病總是輕言細語,耐心細緻,循循善誘,再重的病,到他面前都視如平常,這既是醫家的功力,也是一種有效的心理暗示。所以,病人吃他的藥特別靈驗,有的病人沒有吃他的藥,聽他一席話,病也好了一半,在人們眼裡他就變得更神了。他對待普通病人和高官顯貴,態度一視同仁,在他的眼裡,人沒有貴賤之分,只有有病沒病之別。

「我不對人負責,只對病負責」,這是屠揆先的宣言。他看病的認真、精細,他對所有病人的一視同仁,他對貧病者的專心醫治,都是出於對病的負責,出於對攻克某種頑疾的職業精神,從這一點看,屠揆先又是最現代意義上的職業醫家。

長壽有道

屠揆先今年已87歲高齡,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腰背挺直,面色紅潤,每周坐診四個半天。很多人猜測他人生遂意,無病無災,所以能夠延年益壽。其實他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艱辛遭遇,所幸都一一化解了。

屠揆先從小大病小災不斷,早年,幾乎所有在當時比較險惡的病都生過,霍亂、天花、肺結核,以至於後來的癌症、膀胱結石、胸膜炎,早年的那些病在醫療條件極不發達的當時,都是死症、絕症。但他一一都闖過來了,連他自己都覺得奇怪,他笑着說:「生過這麼多病,你可以說我身體很差;都挺過去了,又可以說我免疫功能很好,我不知道應該說我的身體好還是不好。」

解放後,屠揆先從個體行醫者成為常州中醫院的副院長,「全國首批知名老中醫」等榮譽接踵而至。正當他步入人生和事業黃金時期,20世紀50年代末,夫妻因矛盾吵架,當時正值《婚姻法》頒布,他成了「反面典型」,被判刑一年。入獄時,又被確診為胸膜炎。受到雙重打擊的屠揆先,萬念俱灰。沒想到,入獄以後,雖然每日粗茶淡飯,但心境非常寧靜,生活規律,起居有時,還有大量時間看書學習。誰也沒有料到,入獄半年提前釋放時,胸膜炎竟不治而愈。

「文化大革命」時期,屠揆先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成了拉板車拖藥材的運輸工。1968年下放金壇,80年代初才平反。長期的坎坷生活,積鬱成疾。1980年,年近七旬的他被確診為結腸癌入院手術。高齡者罹患絕症,後果不容樂觀,但是,奇蹟在他身上發生了,術後一次化療也沒有做,休養3個月就上班,一直健健康康工作到現在。

屠揆先這樣總結自己的延年之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精神狀態要穩定,對不愉快的事情,能想得通,想得開,不能耿耿於懷」。他自己一生坎坷,多病多難,能享長壽,保持穩定的情緒,平和的心態,是一個重要原因。

樸素簡單的飲食,是屠揆先另一條養生之道。葷素均衡,數量適當,每餐一葷兩素,早晨兩三個雞蛋,不用油煎,白水煮熟即可;不吃任何滋補品,不抽煙,不喝酒。屠揆先一生都保持儉樸的生活,衣食住行從不奢侈浪費,最大的財富是一房間的醫書、古籍。[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