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屈幺姑:屈原的好姊妹(吳緒久)

屈幺姑:屈原的好姊妹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屈幺姑:屈原的好姊妹》中國當代作家吳緒久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屈幺姑:屈原的好姊妹

——有關屈幺姑其人及傳說

屈幺姑何其人也?她與屈原究竟是什麼關係?千百年來,這一直是人們比較關心的話題,也是說辭比較多的一個話題。現在,經過各路專家的研究和考證,這事已基本明朗。

屈幺姑,屈原之姊妹也。屈原故里三閭鄉無人不知,秭歸無人不曉。位於屈原鎮樂平里的鳳凰溪村,離屈原誕生地香爐坪約十里許的鳳凰山頂上,建有屈姑廟一座。廟坐西朝東,占地約一畝,青磚土木結構,一正門兩正殿,正門上方刻有女須廟(當地人們稱之為屈姑廟)唐楷書三個大字,廟門兩旁書有楹聯一副,上聯「屈姑一手好茶飯」,下聯「慈悲濟世千古傳」。廟右上方山腰間有三個洞,即上洞、中洞、下洞,名為女須三洞。洞內清泉潺潺、清新襲人,千奇百怪的鐘乳石似宮殿、似飛禽走獸、似花鳥、似人物,活龍活現,栩栩如生。洞兩旁上方各高掛數十個形似宮燈的鐘乳石,每個宮燈直徑達1米多;上洞有一尊高約1.6米的鐘乳石像,極像屈姑。她發梳雲簪,上着白色襯衫,下着紅色擺裙,凝視遠方,似在呼喚"我哥回"。廟裡早先供有屈原妹妹屈姑的塑像,前來朝拜者多為女性。有求生兒育女的、有為家人求平安的、有祈求如意婚配的、有求風調雨順的,無奇不有。曾幾何時,廟內香火興盛,熱鬧非凡。2018年,我去樂平里北峰作過考察,見過廟址,斷垣和殘碑,並留下一首詩作,記錄了其情其事:《訪秭歸樂平里北峰屈姑廟》:

霧起峰沉景象新,高山流水漫芳馨。

尋宮終見屈原石,訪廟聆聽女嬃音。

有妹三生皆幸寵,無哥一世半消淪。

聲聲呼喚傳霄遠,大愛真心敢賦文。

在屈原的《離騷》中,出現過女嬃這樣一位女性。這女嬃是不是就是屈幺姑?過去的說法很多,有說侍女的,有說情侶的,有說小妾的,這些都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本。這除了有悖於民間認同外,也有悖於專家認同。現在比較一致的看法,認為,女嬃應該就是屈原的姊妹,是我們的屈幺姑。在眾多的屈原文化研究專家中,譚家斌先生的考證是有說服力的:

第一,女嬃有古籍文獻記載,屈姑或香錄只是民間傳說。我們只能相信古籍文獻,女嬃是真實存在的,屈姑或香錄於史無憑,故存疑; 第二,屈姑的稱謂對象在屈原誕生地樂平里是有區別的。屈姑為屈幺姑的簡稱,樂平里習俗稱謂的「屈姑」,多是屈氏家族之外者對屈家女子的稱呼,故稱謂中帶上「屈」的姓氏,對屈家的姐姐或妹妹均可用這種稱呼,也就是說屈原的姐姐女嬃或妹妹香錄都可稱呼為屈幺姑,有的以示尊敬,則不帶姓氏「屈」,即稱呼幺姑。但是,屈氏家族自家的下輩稱呼父親的姐姐或妹妹,只能稱呼幺姑,如果加上「屈」的姓氏來稱呼自家的人,則被視作大不敬。有的以示大、小排行,也稱大幺姑、小幺姑;第三,屈姑或香錄與女嬃在秭歸民間傳說故事中存在相互混淆現象。如《神魚》傳說故事即如此,有的主人公是「屈原的妹妹屈幺姑」,有的主人公則是「屈原的姐姐女嬃」。由此,正如易煒在《屈幺姑何許人》一文中考論後所言:「我以為幺姑與女嬃實為一人。」[58]我們也認為屈姑或香錄與女嬃可能是同一個人,也就是說有關屈姑或香錄的傳說故事多由「女嬃屈原姊」附會而來。因為女嬃在秭歸深入人心,按《宜都山川記》記載,不僅「秭歸」地名源於女嬃,而且在屈原誕生地樂平里一帶還有女嬃廟、女嬃搗衣石。同時,從當初《幺姑鳥》「屈原的妹妹香錄」到後來以「妹妹屈幺姑」取代香錄來看,也可證明屈姑或香錄與女嬃可能是同一個人,即女嬃。

這也得到了楚學界權威人士的認可。同時,民間傳說和民俗中也可以進一步佐證:屈姑其名源於女嬃,屈原《離騷》云:「女嬃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東漢王逸《楚辭章句》注曰:「女嬃,屈原姊也。」屈原故里樂平里一帶常稱呼父輩的姊妹為姑,有時為了表示敬意,也稱呼家族外年長或受尊敬女性為姑。女嬃是屈原同胞姊妹。因此,民間人們都尊稱女嬃為屈姑。

東晉袁山松(有稱袁崧)《宜都山川記》云:「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喻令自寬全。鄉人冀其見從,因名曰秭歸。」又云:「縣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平故宅,累石為室基,今其地名曰樂平里。宅之東北六十里有女嬃廟,搗衣石猶存。」樂平里北峰村有明清時期修建的專門祭祀女嬃的女嬃廟,當地人們都習慣稱其為屈姑廟。

其實,屈原和屈幺姑,他們姊妹感情是非常深的。我在《陳皮那些事》一文中曾說到這樣的事:當時,他們生活的時日,當地曾發生過瘟疫,就是屈原支持屈幺姑根據神農嘗百草留下的遺產,用本地遍有的柑橘皮煎制出一種湯劑,幫百姓渡過了災難。當地老百姓非常感謝他們倆。屈幺姑也非常尊敬屈原了。以至於,屈原投江後,屈幺姑傷心欲絕,徹夜痛喊「我哥回!」因而有了杜鵑啼血的典故。

關於屈幺姑的賢淑善良,心靈手巧,善解人意,做得一手好茶飯的事,在坊間還有這樣的傳說:七國爭雄,戰亂不斷時,百里人家無炊煙,千頃良田睡餓虎。她看到家鄉民不聊生、背井離鄉的悽慘情景,暗自思忖,立志要學哥哥屈原「吾將上下而求索」,學一手技藝來濟世救民。一天,她於堂前辭別父母,上五指山找三個洞仙去學藝,父母見女兒志向高遠,隨即應允。於是,屈幺姑乘着鳳凰飛到五指山求仙拜師學藝。三位洞仙被屈幺姑的真誠所感動,相繼答應授徒,上洞洞仙專授種植桑、麻、糧之藝,中洞洞仙傳授蔬果之藝,下洞洞仙專授烹飪茶飯之藝。她在每個洞內分別拜師學藝三年,等技藝學成已有九年了。出師拜別洞仙時,上洞仙送她一粒谷種,中洞仙送她一棵橘樹,下洞仙送她一本山野土菜菜譜,她喜極而泣,感恩不盡,立志將自己所學技藝及師傅送給她的法寶帶回故鄉救濟鄉親。據說,那本山野土菜菜譜的28個菜,是天上28宿神仙贈送給世人的一道菜,又稱28宿山野土菜。這28個菜皆是地地道道的本地出產物,分別是甜橙羹、柑橘餅、柑橘醬、橙皮榨廣椒、九制陳皮、柑橘醋、柑橘香糯粽等。

屈幺姑回到村里後,即刻把周圍的姐妹們喊來,把她歷經九年所學之藝一一傳授給姐妹們。在玉米三丘,教姐姐們栽秧播谷;在樂平里,教妹妹們如何種植後皇嘉樹;在灶前,手把手地教姐妹們如何烹飪28種菜餚。眾姐妹們把她們在屈麼姑那裡精心學來的技藝傳承開來。屈原有感於妹妹無私傳授技藝,欣然提筆,詩曰:「朝搴仳之木蘭兮(早晨我在大坡採集木蘭),夕攬洲之宿莽(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我己經栽培了很多春蘭),又樹之百畝(又種植香草秋蕙一大片)。畦留夷與揭車兮(分壟培植了留夷和揭車),雜杜衡與芳芷(還把杜衡芳芷套種其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早晨我飲木蘭上的露滴),夕餐秋菊之落英(晚上我用菊花殘瓣充機)」。從而寫下了《桔頌》、《離騷》傳世之作,把妹妹崇高的品質,精堪的手藝,比作後皇嘉樹、春蘭花草,頌揚妹妹的善舉。

戰亂之年的楚國,屈原向楚懷王力奏抗秦保楚,徵得楚王准奏,下旨舉國上下奮起抗秦保楚。為女兒身的屈幺姑雖不能戎裝疆場,卻帶領楚國巾幗們,在後方用洞仙傳授的28宿山野土菜譜做成強筋壯骨、滋補益人、營養豐富的美味佳肴送到前線,慰問征戰的將士。前方將士食用了屈幺姑送來的飯菜,頓覺精神百倍,戰鬥力陡增,接連打了幾個大勝仗,把秦兵趕出了楚國,為楚國換來了28年的國泰民安

然而,楚王聽信奸臣饞言,流放忠心報國的屈原,隨後楚國日漸衰敗,饑荒瘟疫猖獗,民不聊生,千里無飲煙,戶無開門人。災難當頭,屈幺姑不得不帶領眾姐妹上山采來28種野菜,熬成28宿神仙野菜粥,做成齋飯,周濟苦難的人們,幫助鄉親們度過了艱難困苦的歲月。在這些山野土菜的滋養下,秭歸的姑娘個個天生麗質、如花似玉、嫵媚多情,可見秭歸自古出美女一說是與常吃山野土菜分不開的。

後來,眾鄉親捐資在她學藝的洞腳下修建了屈姑廟,供世世代代的秭歸女兒瞻仰。

而且,近些年,隨着湖北屈姑國際農業集團的成立發展及壯大,屈幺姑的品格和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承,弘揚和光大,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屈幺姑的人格魅力。[1]

作者簡介

吳緒久,湖北省枝江市人。飲沮漳水成長,沐三峽風發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