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金挖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金挖耳,中藥名。為菊科植物小花金挖耳Carpesium minus Hemsl.的全草。分布於江西、湖北、廣西、四川、貴州及雲南等地。具有解毒消腫,清熱涼血之功效。常用於吐血,咯血,尿血,血崩,無名腫毒,腮腺炎。

  • 中文學名:小金挖耳
  • 別   名:茄葉細辛、小野煙、散血草
  • 界:動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屬:天名精屬
  • 種:小花金挖耳
  • 分布區域:江西、湖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 採收時間:春、夏季
  • 用   量:內服:煎湯,5-15g;外用適量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10-30厘米,基部常帶紫褐色,密被捲曲柔毛,後漸稀疏,露出腺點狀突起,節間長5-16毫米。葉稍厚,下部的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4-9厘米,寬1-2.2厘米,先端銳尖或鈍,基部漸狹,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初被柔毛,後漸脫落,幾無毛或沿葉脈有稀疏柔毛,兩面均有腺點狀突起,觸之有粗糙感覺,邊緣中上部有不明顯的疏鋸齒,齒端有腺體狀胼胝;葉柄長1-3厘米,與葉片中肋通常均帶紫色,被毛與莖相似;上部葉較小,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近全緣,具短柄或無柄。頭狀花序單生莖、枝端,直立或下垂;苞葉2-4枚,2枚較大,條狀披針形,長6-15毫米,密被短柔毛。總苞鍾狀,長約5毫米,直徑4-6毫米;苞片3-4層,外層較短,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干膜質,先端銳尖,少數上部帶綠色,背面被極稀疏的柔毛,內層條狀披針形,先端鈍,有不規整的細齒。雌花狹筒狀,長1-1.5毫米,冠檐5齒裂,兩性花筒狀,長約2毫米,向上稍寬,冠檐5齒裂。瘦果長約1.8毫米。

生長環境

生於灌叢中或山坡路旁草地。分布於江西、湖北、廣西、四川、貴州及雲南等地。

藥材性狀

莖基部紫褐色,密被捲曲柔毛。葉披針形至橢圓形,先端銳尖或鈍,基部漸狹。葉片綠色,兩面均有腺點狀突起,觸之有粗糙感,葉緣有明顯的疏鋸齒或全緣。葉柄與葉片中肋通常帶紫色,被柔毛。頭狀花序單生於莖、枝端;苞葉條狀披針形,密被短柔毛,總苞鍾狀,苞片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干膜質。氣香,味微苦。

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能。用於麻疹、癰瘡、潰瘍、蛇咬傷。」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苦,性涼。

歸經

歸心、肺經。

功效

解毒消腫,清熱涼血。[1]

主治

用於吐血,咯血,尿血,血崩,無名腫毒,腮腺炎。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5g。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春、夏季採收,鮮用或切段曬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