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小石潭記
圖片來自大眾網

小石潭記是一篇散文,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其文質精美、情景交融。此文記敘了作者遊玩的整個過程,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用移步換景、特寫、變焦等手法,有形、有聲、有色地刻畫出小石潭的動態美,表現出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悽苦的感情。

目錄

原文

柳宗元〔唐代〕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珮 一作:佩)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下澈 一作:下徹)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譯文

  我從小山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聽到流水的聲音,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珮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心裡為之高興。砍伐竹子,開闢道路,向下就看見一個小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來,露出水面,成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島,也有高低不平的石頭和小岩石(露了出來)。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蒙蓋纏繞,搖曳牽連,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遊動,什麼依託也沒有。陽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頭上。(魚影)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間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在和遊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水流)像北斗星一樣曲折,像蛇一樣蜿蜒前行,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溪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在哪裡。

  我坐在潭邊,四面都被竹林和樹木包圍着,寂靜沒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瀰漫着憂傷的氣息。 因為那種環境太過淒清,不能長時間停留,於是記下了這裡的情景就離開了。

  一同去遊覽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帶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名叫恕己,一個名叫奉壹。

創作背景

  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柳宗元貶官之後,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並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間共寫了八篇山水遊記,後稱《永州八記》。

賞析

  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孤淒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鬱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只說魚則「空游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小石潭記》賞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於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遊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淒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因之,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這篇遊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形」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致,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鑑賞

  《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遊記。作者借寫小石潭的幽深寂靜和清麗之景色,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心情。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緻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鑑。《小石潭記》鑑賞(范培松)《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則。這篇散文寫的是一個不見經傳的小石潭。這個小石潭稱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麼勝景,只是一個無名小丘邊的小水潭。作者寫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證明了他沒有沾染上展覽美景的唯美主義的惡習。從這一選材的價值來看,對於我們當今遊記寫作也頗有借鑑意義。小石潭雖然名不見經傳,但見到它還是費了一點小周折:先見竹叢,耳聞水聲,卻不見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顯現,雖稱不上千呼萬喚,也可稱有「猶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見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徑通幽確實景象不凡。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現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頭又都是那麼姿態奇特,「為坻、為嶼、為堪、為岩」,再加上古樹翠蔓的覆蓋,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靜感,仿佛不是人間的一個小天地,而是傳說的佛國中的一塊淨土。  接着,筆鋒隨轉,由靜寫動,寫潭中小魚。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筆。這潭中魚也極為怪誕:一是魚居然可數,約有「百許頭」;二是「影布石上」,神態自若地「怡然不動」。這是繼續寫靜,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轉為寫動。其實在寫靜時已作伏筆,水中之魚不能不動。魚之靜止,正像電影中的定格只是某個剎那的顯示。這個定格過後,便見潭中之魚「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魚,多麼富有人情味,這倒觸動了作者情懷。在此,這一「樂」字值得注意。作者由於改革受挫,被貶遠方,精神負擔很重,處在極度煩惱和壓抑之中。為何能「樂」?乃是因為離開了紛陳煩惱的官場這一是非、爭鬥之地,在這裡找到了這樣一塊清靜之地,看到游魚的怡然自得,靈魂得到了淨化和復歸。水之清,魚之樂,終於給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帶來了片刻的歡樂。清靜神樂是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現實是嚴峻的。在這「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的環境中,作者感到「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樂畢竟是暫時的,而悽愴是永恆的。面對這種原始的悄愴之景,或許更感到難受,或許更激起作者淒涼的聯想,因此形成了感情從「樂」到「淒」的大幅度滑坡。這一滑坡的表現也是立竿見影,覺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趕快離開,倍感淒寒逼人,毛骨悚然。這篇散文歷來被人們譽為精品。它所以能成為精品,歸納起來有這樣兩條:一是作者敢於選擇亂石堆中的無名小石潭作為遊記的表現對象,可見作者有過人的藝術膽量;二是作者在寫小石潭的景物時能駕馭自如地融進自己的感情,景隨情遷,自然地形成一種淒情的藝術境界,這是作者高超的藝術智慧和藝術技能的表現。誠然,歸根結底還是一條,作者這樣一個人,巧遇這麼一塊淨土,一拍即合,融為一體,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小石潭記》觀魚時寫魚「似與游者相樂」,也折射了作者欣賞美景之初的愉悅的感情。而觀魚後坐潭上,感到風景「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也是作者抑鬱憂傷心情的反映。文章寫「樂」。

  聽到「如鳴佩環」的流水聲就「心樂之」,看到「往來翕忽」的游魚便以為「似與游者相樂」。但好景不長,很快便感到這些「淒神寒骨」了,心裡覺得「其境過清」,就匆匆離開了。這一樂一憂,耐人尋味。這是由於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此悽苦是他感情的基調,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淒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流露出來。

簡析

  《小石潭記》是一篇散文,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其文質精美、情景交融。此文記敘了作者遊玩的整個過程,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用移步換景、特寫、變焦等手法,有形、有聲、有色地刻畫出小石潭的動態美,表現出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悽苦的感情。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出身河東柳氏,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