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小時候的土路(王德明)

小時候的土路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小時候的土路》中國當代作家王德明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小時候的土路

小時候,在我的老家有一條橫貫村子的土路,是用砂石黏土混合起來鋪就的。一端向東通往山里,方便村民們進山里去幹活兒;另一端向西通向公社、縣城、省城,直至遠方。陽光下,細細的砂石、黏土泛着白色的光,總是在不經意間走進我的夢裡。

那一年,我在村里小學上五年級,學了一篇課文叫《閏土》。課文說:「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這少年便是閏土。」老師說這篇課文的作者姓魯,是一個浙江人,住在離我們這兒很遠的地方,離海卻很近。當我向老師提出深更半夜是如何看見「金黃的圓月」和「深藍的天空」時,老師耐心地告訴我說,作家不是普通人,既有遠大理想,又有生活閱歷,更重要的是想象。你是一個農村人,不可能體悟得出作家的情懷。老師的話,讓我很不憤,並立志要一探究竟。在一個大彪月亮地兒的夜晚,我獨自一人,沿着這條土路去了村外的瓜地。

瓜,已開園,空氣中瀰漫着淡淡香味。月光下,村子已經睡去。

瓜地座落在村子的東面,大約有十來畝的樣子。瓜地的西面是一片苞米地,苞米已經長到一人多高,正在抽穗兒的當口兒,「噼噼啪啪」地叫個不停。南面是樹林,黑黢黢的樹梢兒上掛着一輪青白色的月亮。東面是一片黃豆地,平坦開闊中偶爾有蛐蛐的叫聲。北面的土豆已經開花,淡淡的就像天上的星星。

皓月當空,地北頭的瓜窩棚靜悄悄地矗立着,隱約中不見一絲燈光,可能是看瓜的老頭兒早已經睡下。讓一個老人來看瓜,對今天夜裡來村里西瓜地的「猹」來說,或許不是一種厄運。現在看來,夜裡的天空並非是深藍的,月亮也並非是金黃的。作家的話可能多半不可信,老師的無意卻讓我鬥志昂揚。

出了瓜地,再向東,土路便進到山裡去了。

我曾多次跟隨父親在這條路上走過,見過狼、松鼠、野雞等野生動物,但是沒有看見過猹。小興安嶺的余脈與松嫩平原過渡地帶的衝撞,讓丘陵地貌的山林更加起伏跌宕,茂盛豐盈的樹木充滿了生機。月光下的土路把落葉松、樟子松、柞樹等分割成兩邊站立,風正輕輕地為他們點着名,像威武的戰士。

山林是村民們的爹娘,養育着他們勤勞的兒女。春天來臨,山上到處都是山野菜,小根兒蒜,其中蕨菜是日本人指定要的;夏天的時候,采中草藥,黃花菜。我們這裡的黨參、黃芪、刺五加、五味子都是中草藥中的極品;一到秋天,村民們便割莦條,采蘑菇,生龍活虎。榛蘑、灰蘑、松傘蘑、榆黃蘑、滑蘑都是村民們餐桌上的美味。老話兒說,姑爺上門小雞兒沒魂。小雞兒燉蘑菇是東北四大燉之首,最為重要的是蘑菇必須是榛蘑,必須是曬乾後的「重發」,其他的蘑菇不可能純正。

在那個火紅的年代,作為農村人來說,趕山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通往山裡的路,擎起一家人的希望,孩子們一年的學雜費、書本費,一家人的油鹽醬醋茶,都是這個山林供養的,供銷社的大門永遠向勤勞的人們敞開着,閱歷讓見識升華。

這條路,在山邊子處拐彎兒,左邊便是學校。

我小學畢業後,回到村里務農,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整日的悽惶着再也不會有機會讀書了。只有失去的東西人們才會感到珍貴,就像讀書也一樣,沒有機會了才覺得讀書是多麼美好。

正當我習慣了給車老闆兒當掌包的時候,第二次恢復職務剛剛出來工作就忘記了「永不翻案」承諾的鄧小平,開始了全面整頓,首先是教育領域,村里根據公社的要求辦起了中學。接着,沿着這條路,來了一些知青。村里為了巴結這些知青,讓他們從事着村里重要而往往輕鬆的工作,比如教師。他們穿着大皮鞋,脖子上套着一個口罩別在衣襟里,站在黑板的前邊,讓我重新找回了當學生的感覺。原先,我是多麼討厭這條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而今,卻發現連路邊上布滿塵土的葉子都是那麼美麗,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接地氣。

這條路,也通往大城市。北安,曾經是偽滿洲國時期的一個省會,村里人都叫它鬼門關。在村里人的心裡,得了大病要去北安,看病住院就沒有遺憾了。治好了,沒有遺憾,北安是一個大城市,花錢值。治不好也沒有遺憾,連北安都治不好的病,是天不留人了,還有什麼值得遺憾呢。一次,父親送村里人去北安看病,我跟着去拿東西,知道了大城市的人們都是住在像鴿子籠一樣的房子裡。此後,我常常佇立在村口,向着西邊的方向張望,看看有沒有從「鴿子籠」里飛出來的理想。

那年秋天,我被劃為初中生。

一條路,讓我不忘。路兩邊的一排排的茅草房裡住着的都是我的鄉親,幾家人住在一排房子裡,鄰居間有着格外的感情,一趟房就像一家人。一家有事,全村子幫忙,紅白喜事家家放桌子,家家擺席,從來不在院子裡擺桌子而是在炕上。鄉親們盤腿而坐,仿佛和尚坐禪。村裡的善事非常多,卻從無刑事案件,鄰居家從來不鬧意見,吵架會引來人們的鄙視。

現在,那條土路已經改造成了村至村的水泥路。建築時的偷工減料,路面坑坑窪窪,依然保持着塵土飛揚。改革開放讓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但不能忘了初心。無論通往城市的繁榮,還是讓山村更加美麗,這條小時候的土路都讓我的人生不忘初心。[1]

作者簡介

王德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