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小威廉·法蘭克·巴克利

[1]

小威廉·法蘭克·巴克利美國記者、專欄作家、小說家、中情局特工、電視脫口秀節目主持人;在生活中,他是一個古典音樂愛好者和貪圖生活享受的人;然而最重要的是,整整半個世紀來,他創辦的《國家評論》一直是美國最具政治影響力的雜誌之一,他也因此被稱為「美國現代保守派運動之父」。

目錄

簡介

(,1925年11月24日-2008年2月27日),美國媒體人、作家、保守主義政治評論家,政論雜誌《國家評論》創辦人。他一生的政治活動主要在於努力把傳統的政治保守派、自由放任經濟思想及反共主義統合起來,替以巴里·戈德華特和里根為代表的現代美國保守主義奠定了基礎。

生平

巴克利生於紐約市,父親是是一個掌握了法語和西班牙語兩門外語的石油大亨,童年在墨西哥、康乃狄克州、巴黎、倫敦等地度過。讀書時,他就顯示出在學術和語言方面的天賦,鋼琴也彈得很好。很快,巴克利就成為父親最寵愛的孩子。「比爾(巴克利的小名)第一個說出正確答案,第一個給出了機智的回答,」威廉·巴克利的傳記作者約翰·B·朱迪斯(JohnB.Judis)寫道:「那時候的他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是參與餐桌討論的主角,表演着他父親所喜歡的智慧。」

他是虔誠的天主教徒。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曾短暫從軍,1945年-1950年就讀耶魯大學,學習政治學、歷史、經濟學等。在校期間他加入骷髏會,同時還積極參加耶魯政治聯盟、兼任校園報《耶魯每日新聞》社長。在耶魯的最後一學期,威廉?巴克利應邀作為校友日基金募集會上的學生髮言人,原本只是形式主義的發言,卻被他當成了宣洩不滿的演講。他斥責耶魯是一個失敗的教育領導者,並攻擊左翼傾向的教授們。學校管理者看了這份演講稿之後讓巴克利把措辭改得溫和一些,卻被他嚴詞拒絕,結果他失去了這次發言機會。然而這卻更讓巴克利不吐不快,他把自己在耶魯的經歷寫成一本書《我在耶魯:學術自由的迷信》。這本書後來成了一本暢銷書,卻招來了耶魯校友和自由主義者的嚴厲譴責。

1951年《我在耶魯》發表之際,威廉?巴克利開始考慮加入中央情報局。後來,他和妹妹的朋友帕特麗夏·泰勒結婚,隨後夫妻二人搬到墨西哥城。巴克利作為中情局的間諜,在墨西哥城收集學生團體中共產主義者的情報。他的直接主管便是中情局在墨西哥的頭頭,也是「水門事件」的直接策劃者霍華德·亨特(HowardHunt)。

在墨西哥工作之際,威廉·巴克利的書在美國國內引起了激烈的論戰,一些右翼刊物邀請他做編輯。巴克利感到很有必要參與論戰,不到一年便辭去了中情局的工作回到美國,發動了「他一生中最大膽的政治和智慧冒險」。這場冒險就是《國家評論》雜誌於1955年的創刊,雜誌主編就是29歲的威廉·巴克利。他一直擔任主編到1990年。這份雜誌成為保守主義者重要的思想園地。1950年代他曾支持麥卡錫主義,曾在1954年與L.BrentBozellJr.合著《麥卡錫及其敵人》,認為約瑟夫·麥卡錫參議員是愛國者;他還替美國南方的種族隔離辯護,但到1960年代中期撤回,開始擁護馬丁·路德·金領導的民權運動,並在金被刺殺後支持為他制定紀念日。[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