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園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園賦》

作品名稱: 《小園賦》

作 者: 庾信

創作年代: 南北朝

文學體裁: 詩詞

《小園賦》是南北朝詩人庾信的作品。

詩詞原文

若夫一枝之上,巢夫得安巢之所;一壺之中,壺公有容身之地。況乎管寧藜床,雖穿而可座;嵇康鍛灶,既煙而堪眠。豈必連洞房,南陽樊重之第;綠青鎖,西漢王根之宅。余有數畝弊廬,寂寞人外,聊以擬伏臘,聊以避風雨。雖復晏嬰近市,不求朝夕之利;潘岳面城,且適閒居之樂。況乃黃鶴戒露,非有意於輪軒;爰居避風,本無情於鐘鼓。陸機則兄弟同居,韓康則舅甥不別,蝸角蚊睫,又足相容者也。(連洞房 一作:連闥洞房)

  爾乃窟室徘徊,聊同鑿坯。桐間露落,柳下風來。琴號珠柱,書名玉杯。有棠梨而無館,足酸棗而無台。猶得敧側八九丈,縱橫數十步,榆柳三兩行,梨桃百餘樹。拔蒙密兮見窗,行敧斜兮得路。蟬有翳兮不驚,雉無羅兮何懼!草樹混淆,枝格相交。山為簣覆,地有堂坳。藏狸並窟,乳鵲重巢。連珠細茵,長柄寒匏。可以療飢,可以棲遲,崎嶇兮狹室,穿漏兮茅茨。檐直倚而妨帽,戶平行而礙眉。坐帳無鶴,支床有龜。鳥多閒暇,花隨四時。心則歷陵枯木,發則睢陽亂絲。非夏日而可畏,異秋天而可悲。

  一寸二寸之魚,三杆兩桿之竹。雲氣蔭於叢著,金精養於秋菊。棗酸梨酢,桃榹李薁。落葉半床,狂花滿屋。名為野人之家,是謂愚公之谷。試偃息於茂林,乃久羨於抽簪。雖無門而長閉,實無水而恆沉。三春負鋤相識,五月披裘見尋。問葛洪之藥性,訪京房之卜林。草無忘憂之意,花無長樂之心。鳥何事而逐酒?魚何情而聽琴?

  加以寒暑異令,乖違德性。崔駰以不樂損年,吳質以長愁養病。鎮宅神以霾石,厭山精而照鏡。屢動莊舄之吟,幾行魏顆之命。薄晚閒閨,老幼相攜;蓬頭王霸之子,椎髻梁鴻之妻。燋麥兩瓮,寒菜一畦。風騷騷而樹急,天慘慘而雲低。聚空倉而崔嗓,驚懶婦而蟬嘶。

  昔草濫於吹噓,籍文言之慶余。門有通德,家承賜書。或陪玄武之觀,時參鳳凰之墟。觀受厘於宣室,賦長楊於直廬。遂乃山崩川竭,冰碎瓦裂,大盜潛移,長離永滅。摧直轡於三危,碎平途於九折。荊軻有寒水之悲,蘇武有秋風之別。關山則風月悽愴,隴水則肝腸寸斷。龜言此地之寒,鶴訝今年之雪。百靈兮倏忽,光華兮已晚。不雪雁門之踦,先念鴻陸之遠。非淮海兮可變,非金丹兮能轉。不暴骨於龍門,終低頭於馬坂。諒天造兮昧昧,嗟生民兮渾渾!

作者簡介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蘭成。南陽郡新野縣(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時期文學家。其家「七世舉秀才」、「五代有文集」,父親庾肩吾為南梁中書令,亦以文才聞名。

庾信「幼而俊邁,聰敏絕倫」,自幼隨父出入於蕭綱的宮廷,後來又與徐陵一起任蕭綱的東宮學士,成為宮體文學的代表作家,其文學風格被稱為「徐庾體」。累官右衛將軍,封武康縣侯。侯景之亂時,庾信逃往江陵。後奉命出使西魏,因梁為西魏所滅,遂留居北方,官至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北周代魏後,更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臨清縣子,世稱其為「庾開府」。時陳朝與北周通好,流寓人士,並許歸還故國,唯有庾信與王褒不得回南方。庾信在北方,一方面身居顯貴,被尊為文壇宗師,受皇帝禮遇,與諸王結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國鄉土,為自己身仕敵國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憤。最終在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老死北方,年六十九。有《庾子山集》傳世,明人張溥輯有《庾開府集》[1]。 。

人物生平

早而聰敏

庾信出身於一個「七世舉秀才」、「五代有文集」的家庭,為東晉時期文學家庾闡的後人。他的祖父庾易,在南齊時不應朝廷徵聘;父親庾肩吾,曾任南梁散騎常侍、中書令,為當時著名文學家。

庾信自幼聰敏,博覽群書,特別通曉《春秋左氏傳》。他身高八尺,腰長達十圍,形貌舉動疏慢而不拘禮法,有不同常人之處。

恩禮隆盛

大通元年(527年),十五歲的庾信入宮為太子蕭統的東宮講讀,直至中大通三年(531年)蕭統去世。此時晉安王蕭綱(梁簡文帝)被立為太子,而庾信之父庾肩吾任太子中庶子,主管文書,十九歲的庾信也擔任東宮抄撰博士。父子均在東宮,出入宮禁之中,恩寵禮遇無人可比。他和徐陵才華橫溢,文風綺靡浮艷,被世人稱為「徐庾體」。當時的後學之士,爭相模仿他們的文章。他們每寫成一篇文章,都受到京師的傳誦。其後,庾信出任湘東王蕭繹的常侍,轉任安南府參軍。之後經多次升遷,庾信擔任尚書度支郎中、通直正員郎。

大同八年(542年),庾信出任郢州別駕。

大同十一年(545年),庾信兼任通直散騎常侍,出使東魏。他的文章和言談,被鄴下高度讚美。回朝後,庾信任東宮學士,兼任建康令。

顛沛流離

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亂」爆發,東魏降將侯景率軍反叛。蕭綱命庾信率領宮中文武官員千餘人,在朱雀航北紮營。侯景趕到時,庾信匆忙率軍撤走。

台城失陷後,庾信沿江西行,逃往江陵,被湘東王蕭繹(梁元帝)承制任命為御史中丞。

承聖元年(552年)十一月,蕭繹即位後,庾信轉任右衛將軍,封武康縣侯,並加散騎常侍銜。

屈節敵國

承聖三年(554年)四月,庾信奉命出使西魏。就在他抵達長安後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殺蕭繹,庾信因而被留在長安,被西魏任命為使持節、撫軍將軍、右金紫光祿大夫、大都督,隨即升任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登基後,封庾信為臨清縣子,食邑五百戶,任司水下大夫。又出任弘農郡守,升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憲中大夫,晉爵義城縣侯。不久後又被任命為洛州刺史。庾信通曉舊時的不少典章制度,為政簡要清靜,使官民皆獲安寧,宇文逌稱讚道:「德藏褰帷,才膺刺舉,吏不敢賄,人不忍欺。上洛童兒,如迎郭伋;商山故老,似值劉弘。」[2]

當時陳朝與北周互通友好,寄居他鄉的南北人士,都允許回歸故里。陳朝就請求放還王褒、庾信等十餘人,周武帝宇文邕只放還王克、殷不害等人,留住庾信、王褒不放。不久後,庾信被徵調為司宗中大夫。

周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都很喜好文學,庾信因而受到特殊的恩寵禮遇。至於趙王宇文招、滕王宇文逌等,更是與庾信誠摯交往,如同布衣之交。北周公卿的墓碑墓誌,大多拜託庾信撰寫。當時只有王褒與庾信文才相當,其餘的文人,沒有能比擬的。

鄉關之思

庾信雖然身居顯貴,但常有思鄉之情,便作《哀江南賦》以抒發自己的心意。

周靜帝大象(579年-580年)初年,庾信因病離職。

開皇元年(581年),庾信去世,享年六十九歲。隋文帝深為哀悼,贈以本職,並加贈荊、淮(《北史》作雍)二州刺史,由其子庾立世襲爵位。

參考資料

  1. 庾信,歷史記
  2. 全後周文,漢典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