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jiāng yù qǔ zhī,bì xiān yǔ zhī ]要想從他那裡取得東西,必須先給他東西。《老子·三十六章》:「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出 處

老子》三十六章:「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釋義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釋義 要想奪取些什麼,得暫且先給些什麼。指先付出代價以誘使對方放鬆警惕,然後找機會奪取。[1]

原文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出自

春秋老子《道德經·三十六章》。

譯文

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廢去它,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就叫做雖然微妙而又顯明,柔弱戰勝剛強。魚的生存不可以脫離池淵,國家的刑法e68a84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431356631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輕易用來嚇唬人。


擴展資料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範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2]

典故

春秋末期的晉國(大部分在今山西境內),以國君的公室為代表的奴隸主貴族勢力與新興的地主階級之間的鬥爭十分激烈。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是趙、魏、韓、智、范、中行(háng)等六家,職位都是卿大夫,史稱「六卿」。他們都各自擁有武裝隊伍,權勢實力超過奴隸主貴族,連國君也被控制,只不過掛個空名。但是六家之間,爭權奪利的矛盾也很尖銳。范、中行兩家首先被其他四家瓜分兼併。接着智伯向魏宣子伸手,提出領地要求。魏宣子哪裡肯屈服,當即表示拒絕。可是魏宣子的謀士之中,有個名叫任章的,向魏宣子獻計:「請不要正面拒絕智伯,不妨滿足他的要求。他嘗到了甜頭,一定驕傲得意,更加貪得無厭,四處伸手。到那時,其他大夫必然會不滿,從而促使各家聯合起來。這樣,以你們幾家的兵力,收拾那樣一個孤立無援而又驕傲輕敵的智伯,試想,他的性命還能保得住嗎?」任章還對魏宣子說:「《周書》上不是有這樣幾句嗎:

將欲敗之,必姑輔之,

將欲取之,必姑與之。

將要打敗他,必須姑且幫助他;將要奪取他,必須姑且給(ji)予他。所以現在,你必須姑且給予他土地。」

這段故事,見《韓非子說林》。當時,魏宣子聽了任章的話,認為此計甚妙說得有理,當即照辦,劃出一些土地,給了智伯。後來,智伯果然貪得無厭,最終被趙、魏、韓三家所滅。魏宣子不但收回了劃出去的那一部分,還分得了更多的土地。

任章所說的《周書》,沒有傳下來,現在無從查考。《老子》第三十六章也有類似的說法:

將欲翕(xi)之,必固(gù)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翕,收攏的意思,與張相反;固,同「姑」,暫且的意思。

成語「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便是由上述的「將欲奪之,必固與之」略改一二字而來。[3]

視頻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