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尋雍尊師隱居 李白

尋雍尊師隱居
圖片來自紅動中國網

尋雍尊師隱居是一首五言律詩,此詩通過詩人入山造訪之所見所感,濃筆重彩地描繪了深山幽谷的瑰麗景物,傾訴了其對雍尊師仰慕之意以及尋訪不遇的惆悵之情。首聯點明雍尊師所居之處高遠非凡,處林泉伴日月,遺世獨居,自在逍遙;頷聯寫林壑幽深,尋訪不易,以加深氣氛;頸聯使用道家典故,以「青牛臥」、「白鶴眠」頌揚雍尊師道行高深,境界非凡;尾聯寫詩人在暮色蒼茫,寒煙四合中獨上歸程

目錄

原文

李白〔唐代〕

群峭碧摩天,逍遙不記年。

撥雲尋古道,石聽流泉。

花暖青牛臥,松高白鶴眠。

語來江色暮,獨自下寒煙。

譯文

連綿陡峭的蒼翠山峰高聳入雲端,遠離塵囂已經不記得過了多少年。

撥開雲霧去找尋隱秘樹林的山間古道,依靠着石頭聽潺潺的流水聲。

溫暖的花叢中臥着青牛,高高的松枝上停着白鶴正在休息入眠。

與雍尊師交談起來一直到江水已籠罩在暮色里,我只好獨自走下煙雲瀰漫的寒山。

賞析

  這是一首詩、畫、音完美結合的五言律詩。其特色有三:其一,構思精巧,移步換形;其二,首尾呼應,承轉分明,篇法圓緊;其三,四聯八句全合律,頷聯頸聯對仗工整而又毫無斧鑿之痕。李白近體詩每有不合律處。這首青年時代寫的五律又是一個證據,證明李白非不諳聲律,而是不屑自縛於聲律。

  「群峭碧摩天」,逍遙不記年從大處落筆,起勢不凡。「峭」壯群峰之勢,「碧」繪其色,補以「摩天」二字,壯觀的景象全出。這是些雍尊師隱居所在。下句「逍遙」二字讚美雍尊師超塵拔俗的人生態度;「不記年」則為補足「逍遙」之意,遠離塵囂,連歲月的流逝都不屑去計算了。上句寫景,下句寫人,寫景也為寫人,人景渾然一體,顯得崇高、挺拔、永恆。

  「撥雲尋古道,倚石聽流泉」緊扣詩題,着意寫「尋」。「撥」與「尋」二字絕妙,生動地再現了尋者攀登的舉止和情態。詩人穿過霧隱雲橫的丹岩翠壁奮力攀登之後,斜靠在長藤古樹之上,一覽眾山景色,傾聽流泉歡歌。上句從視覺着筆,寫行尋的艱難和樂趣;下句則從聽覺落墨,流泉叮咚,沁心悅耳。

  「花暖青牛臥,松高白鶴眠」以五彩交輝的濃筆,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地描繪了雍尊師居所優美、靜謐、仙境般的環境。用青牛、白鶴來點綴隱居處,又用花和松做烘托,「臥」與「眠」清幽、安謐、靜美的境界活脫而出。

  「語來江色暮,獨自下寒煙」以素冷的色調,潑墨揮灑出一幅清幽雋永的畫面。上句「語來」二字,省去了詩人與雍尊師的高談闊論的細節,但可以想象他們感情之融洽,談吐之投機。開懷暢飲,不覺已是黃昏,只好分手。詩人獨自從寒煙籠罩的摩天碧峰上走下來。「下」字不僅與首句呼應,還別有情趣,與「暮」「獨」「寒」三字在一聯中連用,使人頓生寒氣撲面而至之感。

  此詩通過作者入山造訪之所見所感,濃筆重彩地描繪了深山幽谷的瑰麗景物。首聯點明雍尊師所居之處高遠非凡,處林泉伴日月,遺世獨居,自在逍遙;頷聯寫林壑幽深,尋訪不易,以加濃氣氛;頸聯使用道家典故,以「青牛臥」「白鶴眠」頌揚雍尊師道行高深,境界非凡;尾聯寫詩人在暮色蒼茫,寒煙四合中獨上歸程。全詩再現了李白灑脫矯健、豪爽多情的神態風姿,同時也表明他在藝術上已經達到揮筆落紙如雲煙的境地。

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此詩可能是李白青年時期的作品,當作於蜀中。

簡析

  《尋雍尊師隱居》是一首五言律詩,此詩通過詩人入山造訪之所見所感,濃筆重彩地描繪了深山幽谷的瑰麗景物,傾訴了其對雍尊師仰慕之意以及尋訪不遇的惆悵之情。首聯點明雍尊師所居之處高遠非凡,處林泉伴日月,遺世獨居,自在逍遙;頷聯寫林壑幽深,尋訪不易,以加深氣氛;頸聯使用道家典故,以「青牛臥」、「白鶴眠」頌揚雍尊師道行高深,境界非凡;尾聯寫詩人在暮色蒼茫,寒煙四合中獨上歸程。全詩生動表現了詩人灑脫矯健、豪爽多情的神態風姿,同時也表明他在藝術上已經達到揮筆落紙如雲煙的境地。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一說出生於西域碎葉)。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為醉時寫就,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