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寒熱篇第七十

寒熱篇第七十

【題釋】

寒熱,指寒熱毒氣及由此形成的發冷發熱的表現。本篇主要論述瘰癧的病因病機預後等。因瘰癧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寒熱毒氣稽留於經脈之間造成的,所以篇名為"寒熱"。

【原文】

黃帝問於岐伯曰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皆何氣使生?岐伯日此皆鼠瘺寒熱之毒氣也,留於脈而不去者也。黃帝日去之奈何?岐伯日鼠瘺Ⅲ之本,皆在於髒,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其浮於脈中,而未內著於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

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日請從真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黃帝曰決其生死奈何?岐伯日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而死,見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也。

【注釋】

[1]鼠瘺瘰癧破潰後,流膿稀薄,久不收口即為鼠瘺。

【釋義】

[1]

黃帝問岐伯道發冷、發熱的瘰癧病,多發生在頸部和腋下,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這是鼠瘺病的寒熱毒氣稽留在經脈,不能消除的結果。

黃帝問這種病能否消除呢?岐伯答道鼠瘺病本在於內臟,它所反映的症狀,僅在頸部和腋部表現出來。如果毒氣只在表淺的經脈中浮游,而沒有停留在深部的肌肉而腐爛成膿血的,便容易治療。

黃帝問如何進行治療呢?岐伯答道應從病的根源上着手治療,以扶助正氣,並通過治療促使外在的瘰癧毒邪消散,以消除發冷發熱的症狀。同時,要明察發病的臟腑經脈,以便循經取穴,行針治療。針刺時,慢慢地進針出針,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瘰癧初起,形小如麥粒者,針刺一次便能見效,針刺三次就可痊癒。

黃帝問如何推斷瘰癧病的預後呢?岐伯答道推斷瘰癧病預後的方法是,翻開患者的眼瞼進行觀察,若眼中有紅色的脈絡,上下貫通瞳子,便是病情惡化的徵兆。若出現一條紅色的脈絡,死期當在一年之內;出現一條半,死期為一年半之內;出現兩條,死期為兩年之內;出現兩條半,死期為兩年半;出現三條,死期為三年;若只有紅色的脈絡而沒有貫通瞳子,尚能夠治療。

【按語】

[2]

針刺治療瘰癧,歷代針灸書籍多有記載。近代報道用針刺或火針直接刺入病灶處,或加其他療法,可獲得良效。此外,《素問•骨空論》有"鼠瘺寒熱,還刺寒府"的治法,可與本篇互參。

對本文所論"反眼赤脈貫瞳子"的預後診斷法,據《三因方》記述"雖有此說,驗之病者少有此症,亦難考據。"以後歷代醫家亦缺乏此類記載,是臨床忽視了這一體徵,抑是古人的假議買有心亍珠思。

目錄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