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寄語和讀書,是最溫暖的陪伴(王衛華)

寄語和讀書,是最溫暖的陪伴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寄語和讀書,是最溫暖的陪伴》中國當代作家王衛華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寄語和讀書,是最溫暖的陪伴

壬寅虎年,春天來得早,但春天的門關更得早。

4月29日,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第一場戰役取得階段性勝利的喜訊從城東區傳來。作為4月初首先發現新冠病毒陽性病患的東區,從當月初進入抗疫之戰以來,到月底解除「靜態管理」,近一個月。而主城區中的城中、城西和城北三區,從4月15日實施「靜態管理」,到23日解除,也經歷了近10天的嚴峻考驗。

全市主城區解除「靜態管理」,對於每一個市民來說,是值得慶賀的。解除「靜態管理」後,人們以輕鬆自由的心態歡度「五一」國際勞動節。但自由和輕鬆是相對的,戴口罩出門、進公共場合掃碼、兩米距離,「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等工作可以說是滴水不漏。「五一」小長假一過,人們滿以為一切秩序可以恢復如常,但好景很短。

5月7日,疫魔再度襲來,首先發現於城西區。接着,主城區與湟中、大通局部實施「靜態管理」。

新的一輪抗疫之戰迅速啟動。對我們這些退休人員來說,宅家,就是最基本的行動配合。

從5月8日起,對多數人來說,又一輪焦慮、猶豫、盼望、煎熬的日子開始。加之天氣反覆無常,低溫陰冷,時而小雨,大通的寶庫、湟源的寺寨等鄉鎮下起了雪。人們的心情在疫情和天氣的雙重影響下,除了壓抑,就是冰冷。

也許我對困難的分析看待有自己的態度,更為重要的是,我堅信我們的國家體制,堅信黨和政府的強有力領導,堅信我們國家抗疫所積累的全球獨一無二的寶貴經驗,堅信我們的抗疫鐵軍,堅信我們具有高度自覺和大局意識的人民群眾,堅信我們絲絲緊扣的生活物資保障體系。因此,我始終抱定堅定的信念,積極配合,靜待形勢全面好轉。但我認為居家抗疫,不能渾渾噩噩推日子,必須在精神上有所收穫。

身居家中,微信在送來每日疫情增加數據的同時,也送來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社區工作者、志願者、公安幹警以及各行各業人員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他們的汗水往往催化出我的淚水。

每天早晨從微信朋友圈、群里和親人、友人等手機發來的問候寄語,那些文字和圖像,讓人感受到整個世界是溫暖的。

在抗疫的這個特殊時段,「早安」「保重」「做好防護」成為寄語的主體,在主題之下,許多充滿溫馨和甜蜜的短語,如同一碗雞湯,慰藉着我的心靈。

「牽掛問候都是緣,惦記思念都是情,健康快樂都是福!新的一天,早安!」「疫情又起,照顧好自己,做好防護,不能麻痹。道聲早,問個好,說明我們都挺好。一份心,一份愛,開心快樂健康在。」「太陽送健康,月亮送夢想,清晨送希望,讓我們健康快樂每一天!」「樓里看着窗外天,樓下排隊做核酸,不求神仙不求天,但求親友都平安,待到疫情解禁時,歡聚一堂把酒端。」「天天互動幾秒鐘,證明都在健康中,遙看微信如見面,思念牽掛在心中。」讀着這類滿含關愛之情的文字,我覺得,人間真情早已沖淡了疫情帶來的壓抑與苦悶。

為了讓自己安心,為了讓朋友和家人安心,許多人發來勸誡的微信,比如「外面景色雖然好,四周病毒不少;疫情依然嚴重,不可到處亂跑;宅家享受快樂,一天三頓吃飽;配合核酸檢測,健康長壽不老!」,這類文字雖然平實樸素,卻語重心長,給人溫婉之感。

還有許多相互鼓勵、加油打氣的文字,「封城封路不封心,隔山隔水不隔情,我們一起加油!」「為清零默默堅守,為祥和靜靜守候,為平安我們祈禱!願疫情早日過去!願歲月無恙!」「同舟共濟,彼此安康,戰勝疫情!」

有些文字加配圖的寄語,點亮着早晨的眼神,會讓我頭腦清醒起來,讓人信心滿滿。

讓人難以忘懷的是,有朋友發來近期異常火爆的歌曲《疫情過後》,對此欣賞的過程,就是心靈淨化的過程。旋律婉轉清新,時而深沉,時而輕快,如清風徐來,如泉水潺潺,叩擊人的情感之弦。其歌詞直抒胸臆,接地氣,表達出最為樸素、最為平實的心愿,充滿生活味和人間煙火味,既給人安慰,也催人奮進,鼓舞人們憧憬明天,嚮往未來。聽讀該首歌曲,會使人在藝術享受中,獲得前行的力量。歌詞的文字樸實唯美,很快引人進入情緒氛圍。在此,我摘取一部分,「等疫情過後,我想出去走走。看山看水看花,看親人朋友……我知道是愛,讓世界溫暖溫柔。青春燦爛的夢啊!總在我心上。悲歡與共的小城,山青水長流。我不知道會不會,再傷心或淚流。我知道學會,珍惜此刻的所有……」這歌這詞,唱出來,如同溫潤的涓涓細流,直達心底最乾涸的地方。

在文字里取暖,是我多年來的獲得精神慰藉的方式之一。疫魔來襲,居家靜處,被框定於百平方米的空間,難免產生寂寞無聊、焦躁不安,乃至鬱悶上火,無端給自己過不去,與家人難堪等。為平復不良情緒,在沒有任何家務可做時,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精神朋友——書。從書架上或能放書的地方,沒有目的地拿過某一本書,打開,坐在書桌前,或斜倚在沙發上,半躺在床上,翻閱起來。《聊齋志異》以前讀過,對那些鬼怪故事雖然熟悉,但如今閱讀時,卻覺得陌生。於是,它便成為這段日子愛不釋手的寶物,只要有空,就翻閱,閱讀中咀嚼,咀嚼後再感悟,再回味,在似曾相識中,加深印象與理解。

我訂閱有兩份文學期刊,一個是《西部散文選刊(原創版)》(以下簡稱《西散原創》),另一個是《青春》。平時,對每一期雜誌內的文章,只是選擇性地讀,泛泛而過,並未有全面認真地去欣賞學習。

自從四月中旬上一波疫情襲來,居家抗疫以來,我可是真正做起了虔誠的讀者。《西散原創》里的每一篇散文,都是經過編輯老師慧眼篩選後,才上刊的。我特別喜歡每期的《卷首語》,在我以為,每一期的卷首語,就是一篇濃縮的關於散文創作的講座,細細讀來,如醍醐灌頂,對個人的習作有很現實的點撥意義。每一期都有國內大家的特稿,比如紅孩、王宗仁、周明、周振華、李漢榮等,讀他們的文章,對我等文學愛好者而言,受益匪淺。《西散原創》既有名家之作的錦上添花,也有愛好散文創作的新人亮相展示的平台。不論是名家的,還是初學者的,我幾乎從《卷首語》到封底,不漏一篇地閱讀。

《青春》曾經是我們這一代文學愛好者非常鍾愛的文學期刊,上世紀八十年代,她就受廣大青年偏愛,訂閱者甚多,發表的一些作品,在青年當中,乃至全社會讀者當中經常引起轟動。記得1983年,《青春》第1期發表了著名作家梁曉聲的小說《今夜有暴風雨》,當時我還沒來得及閱讀,我訂的期刊就被同事「搶」走。那種情景,雖然時隔近四十年,記憶猶深。如今,在許多文學類期刊因讀者群少而小,紛紛退出或停辦,而《青春》以她特有的辦刊方式,堅挺於廣大讀者當中。近一個多月,我把今年的幾期《青春》放在最為顯眼方便的地方,隨時隨手翻閱。我覺得,《青春》依然朝氣蓬勃,並被賦予新的時代特色,她的欄目設置更適合青年讀者的口味,「青春新視界」「小說苑」「高校創意寫作聯展」「大學生詩頁」「筆生花」「網絡文學評論」等,並且每個欄目都特約了主持人,我所熟悉的《西部散文選刊(原創版)》執行主編、著名散文家梅雨墨先生是「筆生花」的主持人,因此增加了幾分親切感。這段時間,通過對《青春》所發表小說、散文、詩歌以及網絡文學評論等的瀏覽閱讀,感覺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使我這位年過花甲的老讀者忘記了年齡,認識到了當下文學的新元素、新變化,感受到青年人的理想性、好奇心、擁抱新世界的活力,特別對網絡文學現象增進了了解,增強了認同感。

說心裡話,抗疫居家的日子並不好過,出不了門,看不了風景,呼吸不了新鮮氣,會不了朋友,加之我們西寧人今年的特殊經歷,人人都覺得幾乎沒分享春天快樂,就進入到夏天,而這個初夏根本沒有夏天的感覺,天冷雨霏霏,體感總是冷冰冰的。但這些日子,我是充實的,我的精神始終是振作的,除了家庭的溫暖,我從親友的寄語問候里,從讀到的書本里,獲得了陽光雨露般的滋潤,汲取了前行的力量,儲蓄着精氣神。

這篇稿子斷斷續續寫了好幾天,就在收尾的時候,我看到了西寧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處置工作指揮部的通告,從5月16日起,主城區內除我居住的城西區外,其他三個區實行有序開放。這說明抗疫的形勢好轉,我們距離正常的生活秩序已經很近很近了。我想,今年我們雖然錯過了春天,但我期望屬於高原人的夏天之門能夠順利打開,好讓我們走進多彩的夏日,看花看草看綠色,聽雨聽風聽人潮,擁抱自然,享受生活。[1]

作者簡介

王衛華,退休公務員,西寧市作協會員,青海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