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宿山寺
圖片來自搜狐網

宿山寺是一首五言律詩,此詩寫詩人夜宿山寺的所見所感。首聯突出佛寺之高;頷聯描寫夜景之奇;頸聯體現了山頂的高遠幽深;尾聯烘托出山上環境的幽僻。全詩風格清幽淡雅,語言精練,頗得鍊字之精妙,為後人所激賞

目錄

原文

賈島〔唐代〕

眾岫聳寒色,精廬向此分。

流星透疏水,走月逆行雲。(疏水 一作:疏木)

絕頂人來少,高松鶴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聞。

譯文

群峰托送着寒氣,一座佛寺屹立在山頂。

清澈的水裡透見夜空點點繁星,水在流動,看起來卻是星星在流動;天空的雲飄過月亮,雲在飄移,看起來卻是月亮在走。

高山絕頂之上來人稀少,獨鶴單棲於絕頂蒼松之上,卓爾不群。

一位年過八十的老僧,從未聽說過世間所發生的事情。

賞析

  賈島的《宿山寺》載於《全唐詩》卷五百七十三。首聯突出佛寺之高,頷聯描寫夜景之奇,頸聯體現了山頂的高遠幽深,尾聯烘托出山上環境的幽僻。詩歌風格清幽淡雅,語言精練,尤其是頷聯兩句突出了詩人鍊字的精妙,為後人所激賞。

  「眾岫聳寒色,精廬向此分。」從視覺形象寫起:群峰高聳,山,無需多着墨,用一「寒」,其色自青,翠色浮空,透出一片寒意;而「聳」字極神,山高,峰極為挺拔。詩人投宿的寺院就坐落在群峰環繞的一座山峰的絕頂之上。作者用了水墨畫的技法,勾畫出山寺孤峙高寒的特點。

  頷聯始見奇筆,「流星透疏水」,星本不動,影落水中,水流而反似繁星流動,流淌中,繁星隨水而逝,非是夜空中閃亮划過夜空之流星,空明澄淨,引人入勝。最奇者,詩人竟把水分為疏和密,疏而能透,繁星倒影水中,厚密則顯濁混,難以透瑩光也。詩人之所以稱為詩人,其感覺必異於常人的。月本不移,而片雲飄移,雲行而反似月走,且為兩物相逆而行,詩人短短五字,盡也。觀察之細緻,構想之奇瑰,非一顆敏感之心性不能為之,令人拍案叫絕。這兩句的妙處渲染出空山幽寂清玲的氣氛,有力地襯託了山寺的淒冷荒寂。

  「絕頂人來少,高松鶴不群。」從自然景觀轉人人事議論。「絕頂人來少」,是說山寺因在絕頂而人跡罕至,揭示了山寺的遠離市塵。「高松鶴不群」,寫獨鶴單棲高松之上。鶴為仙禽,青霄遺舉,不於雞鴛為伍,本即離塵脫俗,益以古剎旁之高松,巢在其上,倍顯其了無俗氣,卓爾不群。松鶴在古典詩文中,常作為高潔與長壽的象徵,現在看到松鶴,自然使人想到植松養鶴之人。這就為下面寫寺中高僧作了鋪墊。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聞。」兩句,寫寺中只有一位八十歲高僧,雖然久經春秋,卻雙足未曾落於塵世,一直與世無爭。讀到這裡,回頭再看「絕頂人來少,高松鶴不群」二句,正是展現了具有象徵意味的這位僧人的生活環境。推之全詩,可以看出,有此眾岫環抱空寂之山,才有此絕頂孤峙之寺,有此絕頂孤峙之寺,才有此超然世外之僧;而身臨其境,投宿其寺,親見其僧者,唯有詩人一人而已。如是,詩人的襟懷意趣不言可知。這正是作者立意的高明之處。

  全篇一山,一寺,一星,一水,一月,一雲,一松,一鶴,一僧,來此一宿,不禁煩襟滌盡,皈依之念頓生。眾岫之寒,流星之爍,林木之疏,走月之逆,片雲之行,松巢之高,仙鶴之不群,老僧之混沌,契合一體,詩人的筆意,地僻境清,遠離俗世,胸襟高潔,超群之致,隨手拈來,流露於字裡行間,實在令人嘆而觀止。

簡析

  《宿山寺》是一首五言律詩,此詩寫詩人夜宿山寺的所見所感。首聯突出佛寺之高;頷聯描寫夜景之奇;頸聯體現了山頂的高遠幽深;尾聯烘托出山上環境的幽僻。全詩風格清幽淡雅,語言精練,頗得鍊字之精妙,為後人所激賞。

賈島

賈島(779~843年),字浪(閬)仙,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據說在洛陽的時候後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後外出,賈島做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其才華。後受教於韓愈,並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