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寶應(唐代)

寶應

寶應,是唐代宗的年號,使用時間是公元762年四月—公元763年六月,共計2年

目錄

簡介

寶應(762年四月—763年六月)是唐代宗的年號,共計2年。初,唐肅宗上元二年(761)九月改元,「去年號,但稱元年,以建子月為歲首,月皆以所建為名」,其後歷經建子、寅、卯、辰、巳月(夏曆四月),於四月五日崩,時代宗為太子,監國,四月十五日改元,並恢復寅正。四月二十日唐代宗即位沿用。

典故

唐代淮安叫楚州,屬淮南道,領山陽鹽城淮陰安宜四縣。

唐代中期以前,寶應為安宜,代宗李豫繼位才改稱寶應,其中有一段傳說。

唐代中期安史之亂,生靈塗炭,唐肅宗李享在位,某夜得夢,謂東方某地將有寶物出現,系上天所賜,如獲神寶可以鎮邪,朝中大臣得知肅宗之言,便派人到東南方尋訪。

剛巧刺史崔銑聽說有一個女尼,名叫真如,在楚州安宜得八件寶物。剌史急欲表功,派員去安宜縣勘查,真如捧出八寶:如意珠、紅靺鞨、琅垤珠、玉印、皇后採桑鈎兩副、雷公石斧兩柄。刺史大喜,即派人隨真如進京,拜見肅宗貢獻寶物。此時為上元二年(761年)。

不久,肅宗李享病重,召見太子李豫,謂:「你由楚王而成為太子,上天賜寶楚州,乃天意佑助!」肅宗病故,代宗李豫繼位,以肅宗夢寶而得之故,即改年號上元三年為寶應元年(762年),並升楚州為上州,易安宜為寶應縣。

適時代宗自覺國泰民安,龍心大悅,遂在寶應縣南街建真如寺。明代嘉靖年間又在南街建八寶亭。周恩來九歲時曾隨繼母陳氏由淮安到寶應,曾在八寶亭看書,後來他當總理接見寶應人范承祚大使時,曾詢問有關八寶亭的事。

南宋時,因李全之亂,朝廷以「淮亂相仍,遣帥必斃,欲輕淮而重江,楚州不復建閽,改楚州為淮安軍。」朝廷再不敢派員履任,打算棄淮守江,六月,以楊紹雲兼淮東制置使,取消楚州建制,降格為淮安軍,只領三縣,而將寶應升格為州,時隔一月,「七月辛卯以鹽城、淮陰、山陽及寶應並隸寶應州」。淮安軍空留其名。

紀年

寶應 元年 二年

公元 762年 763年

干支 壬寅 癸卯

大事記

寶應元年——袁晁叛亂。

寶應二年——安史之亂結束。

逝世

寶應元年——李隆基,唐玄宗(時為太上皇);李亨,唐肅宗;高力士,唐朝著名宦官;李白,唐朝著名詩人

寶應二年——史朝義,史思明之子;鑒真,唐朝高僧

其他政權

顯聖(761年三月-763年正月):史朝義年號

寶勝(762年八月—763年四月):唐朝時期領袖袁晁之年號

天平寶字(757年八月十八日—765年一月七日):奈良時代孝謙天皇、淳仁天皇、稱德天皇之年號

大興(738年—794年):渤海文王大欽茂之年號

贊普鍾(752年—768年):南詔領袖閣羅鳳之年號[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