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定風波·莫怪鴛鴦繡帶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定風波·莫怪鴛鴦繡帶長

定風波·莫怪鴛鴦繡帶長

作者:宋.蘇軾


原文

莫怪鴛鴦繡帶長。腰輕不勝舞衣裳。薄倖只貪遊冶去。何處。垂楊系馬恣輕狂。花謝絮飛春又盡。堪恨。斷弦塵管伴啼妝。不信歸來但自看。怕見。為郎憔悴卻羞郎。[1]

譯文

送你的鴛鴦衣帶長,你莫見怪,我身體瘦弱也承受不了歌舞揮動的強求。負心的人只貪心去尋花問柳,去向何方?依舊尋歡作樂、追求聲色、放縱輕浮。 又一個悽苦的春天在悲傷中過去,心中無限惆悵。琴長久不彈,弦早已斷了,管長久不吹,已落滿塵土,與這兩件東西為伴的是女人的啼妝。若不信請回未看看,怕相見,自己的憔悴容頗見不得他。

注釋

定風波:詞牌名,唐教坊曲。以五代歐陽炯所作為正格。雙調62字,平韻仄韻互用。又名《定風流》、《定風波令》、《醉瓊枝》。 鴛鴦繡帶:繡有鴛鴦花紋的衣帶,男女定情信物之一。 腰輕:細腰,這裡代指瘦弱的身體。不勝:無法承擔,承受不了。 薄倖:薄情,負心。 系馬:拴馬。恣:任憑。輕狂:放浪,輕浮。 斷弦:琴弦斷絕。塵管:樂器陳舊。啼妝:淚濕容妝。 歸來:從良。 憔悴(qiáo cuì):黃瘦,困頓。

賞析

上片寫感舊,寫一歌妓獨處深閨的怨恨和相思。第一、二句寫歌妓自我申辯,承擔不起繡有鴛鴦花紋的衣裳。歌妓這些感情的困擾,壓抑的痛苦,是負心郎對歌妓的偏見造成的,表達了詞人對人性不平等的悲觀,「莫怪」,「不勝」都強烈地反映了女性的抗爭。第三、四、五句寫歌妓對負心郎行為的披露。在「垂楊系馬」處,負心郎依舊 「遊冶」、「輕狂」。「薄倖」是披露負心郎薄情,「遊冶」是披露負心郎尋歡作樂。「貪」是披露負心郎追求聲色,「態輕狂」是披露負心郎放縱輕浮。詞人點明這些披露,為的是追求女性平等,追求社會心理平衡。這種主張不向男性妥協而奮心抗爭,是詞人為女性追求人性平等、推動社會進步的表現。

下片寫傷今,寫歌妓被冷落後的遭遇、抗爭與矛盾心態。前三句描繪歌妓被冷落後的遭遇。「花謝」、「絮飛」、「春又盡」,不僅點明了他們分手的時間,而且點明了他們情愛已經到了盡頭。令人痛恨的是,情感又陷人「斷弦」、「塵管」、「啼妝」之中,令歌妓流淚怨愁。這是控訴和反抗,是女性可貴的覺醒。最後發出自信的呼喚,不信以往的道路走錯了,堅信自己看準的道路要走下去。然而,歌妓終於從痛苦中發現,夫妻關係的失敗會導致人生全盤皆輸,歌妓又不得不向負心郎妥協,壓抑着自己的人性平等、人格尊嚴。「怕見」負心郎「動於顏色」,還把希望寄託於張生與鶯鶯式的「不為傍人羞不起,為郎憔悴卻羞郎」的良心發現。這種抗爭、矛盾、妥協與良心發現,反映了歌妓的也是詞人的思想局限性。

全詞用第一人稱的寫作手法,敘述了一位被丈夫冷落的歌妓為了人性平等而抗爭的故事。這是中國歌妓在宋代社會追求人身自由與尊嚴解放的一位傑出代表。該詞的意義就在於向世人呼籲,追求女性平等與女性尊嚴是人類歷史永恆的主旋律,必須長久地演奏下去。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三月的一天,陳襄宴請蘇頌蘇軾,席上有歌妓唱曲。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暮春,蘇軾在返回杭州的途中回憶起歌妓唱的曲,作該詞。[2]

作者簡介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舉進士,復舉制科。治平中,入判登聞鼓院。熙寧中,上書反對王安石新法,遷通判杭州,徙知徐、湖等州。因作詩諷新法,被捕入御史獄,貶黃州團練副使、安置黃州。元祐初,授翰林學士,四年(1089),出知杭州。召入為翰林學士承旨,旋出知潁州,徙揚州。以兵部尚書召還,改禮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哲宗親政,出知定州。紹聖初,御史劾其譏諷先朝罪,貶寧遠軍節度副使,安置惠州,再貶昌化。徽宗即位後赦還,病死於常州。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著有《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內製》十卷、《外製》三卷及《和陶詩》四卷等。[3]

參考文獻

  1. 定風波·莫怪鴛鴦繡帶長,詩詞名句網
  2. 定風波·莫怪鴛鴦繡帶長,古詩文網
  3. 蘇軾,國學大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