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安溪縣十九小學

來自 鳳凰網 的圖片

安溪縣十九小學興國必先興學,強國必先強教[1]。當前我們與發達國家在經濟和科技上的差距,說到底是人的素質的差距。只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打造大批一流的人才[2],才能加快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提升發展的質量,為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目錄

校園資訊

安溪縣十九小學用剪紙刻畫出《大美安溪》

你是否見過用剪紙刻畫出來的安溪?近日,在安溪縣十九小學舉行的卓雅少年宮項目展示活動現場,展出了600多幅該校師生創作的剪紙作品,其中兩幅作品格外引人注目——一幅是精雕細琢、輪廓清晰的安溪縣城全景圖,另一幅則是細節滿滿的安溪第十九小學的校園全景。

四名美術老師組團 創作近一個月完成

「兩幅作品創作難度非常大,我們學校四位美術老師共同創作了近一個月才完成的。」安溪縣第十九小學校長張輝煌說,「剪紙必須線線相連,如果把一部分的線條剪斷了,就會使整張剪紙支離破碎。因此創作時要非常細心,非常專注。」

作品主創之一、美術老師陳秀娟一個人花了11個晚上,完成了學校這件作品的底稿,《大美安溪》的底稿則是由她和徐景宏、陳淑燕、吳紫雲三位美術老師一筆一筆勾勒出來。「創作時,先確定剪紙紙張的大小,按比例畫出全景圖,再設計成剪紙形式的底稿,然後一刀一刀地鏤刻完成。」

剪刻過程由這四位美術老師一起完成。「都是連續作戰,晚上總是加班到近十點,周末則加班到十一點,上班時間,只要沒課,就趴着刻一會兒,前前後後也持續了十幾天,整個創作過程持續了近一個月。」陳秀娟說。

600多幅展覽作品 學生創作的居多

展覽當天共有600多幅剪紙作品一同展出,以學生創作的居多。核心價值觀、中華美德故事、安溪茶文化、二十四節氣、傳統節日、五十六個民族……所有的作品分成50多個主題,每一幅都栩栩如生。

五年級學生吳靜怡告訴記者,一組《五十六個民族》,同學們剪刻了100多張,刻壞好多,但大家都能堅持下來,直至完成。「剪紙要非常專注,同學間還要配合得好,同心協力,這讓我受益匪淺。」

「剪紙培養了我動手動腦的能力,想象力也增強了。這讓我更有耐心,不再像以前那樣毛手毛腳了。」五年級學生胡易茹開心地說。

據悉,剪紙已然成為安溪縣第十九小學一種校園文化,現在每周六都開課組織學生進行剪紙創作。校長張輝煌表示,接下來學校還將組織編寫《剪紙》校本教材,形成系統的剪紙文化教育體系,鼓勵學生髮揮想象,動手創作,讓剪紙教育剪出繽紛校園,剪出學生的多彩人生。

參考文獻

  1. 素質教育為何備受關注,搜狐,2012-08-23
  2. 校長告訴你何為一流人才,搜狐,201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