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徽黃山國家地質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內,是以中生代花崗岩地貌為特徵的地質公園,黃山風景區距市府所在地屯溪69千米,東經118°1'度,北緯30°1',南北長約40千米,東西寬約30千米,地跨市內歙縣、休寧、黟縣和黃山區、徽州區,山脈面積1200平方千米,規劃入黃山風景區面積約160.6平方千米。[1]

概述

黃山地質公園雄踞於風光秀麗的皖南山區,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是以中生代花崗岩地貌為特徵的地質公園。

黃山以雄峻瑰奇而著稱,千米以上的高峰有72座,峰高峭拔、怪石遍布。山體峰頂尖陡,峰腳直落谷底,形成群峰峭拔的中高山地形。黃山自中心部位向四周呈放射狀地展布着眾多的「U」形谷和「V」形谷。山頂、山腰和山谷等處,廣泛地分布有花崗岩石林石柱,特別是巧石遍布群峰、山谷。主要類型有穹狀峰、錐狀峰、脊狀峰、柱狀峰、箱狀峰等。區內奇峰聳立,巍峨雄奇;青松蒼翠,挺拔多姿;巧石嶙峋,如雕如塑;雲海浩瀚,氣勢磅礴;溫泉水暖,噴涌不歇。

特點

黃山以奇松、怪石、雲海「三奇」和豐富的水景以及它們的相互組合表現其特質,顯示了黃山天然的完美和諧,在豐富多變中見其有機統一。在立馬橋、天都峰、北海等地段,被認為具有第四紀冰川而聞名。黃山冰川的存在與否,已爭論了半個多世紀,至今尚無定論,這也是黃山地質公園又一誘人的魅力所在。

以古橋、古登道、摩崖石刻與黃山山水畫為特徵的黃山地質公園底蘊深厚的文化滲透在雄奇秀美的自然山水之中。其中黃山畫派在中國畫壇上占有重要位置,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是研究中國文化、中國畫史的重要資料。總之,黃山地質公園具有花崗岩地貌、第四紀冰川遺蹟、水文地質遺蹟等地質遺蹟和地質景觀資源與黃山文化等人文景觀資源以及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構成了一座集山、水、人文、動植物為一體的大型花崗岩區天然博物館。(資料提供:國土資源部)

形成

在距今約1.4億年前的晚侏羅世,地下熾熱岩漿沿地殼薄弱的黃山地區上侵,大約在6500萬年前後,黃山地區的岩體發生較強烈的隆升。隨着地殼的間歇抬升,地下岩體及其上的蓋層遭受風化、剝蝕,同時也受到來自不同方向的各種地應力的作用,在岩體中又產生出不同方向的節理。自第四紀(距今175萬年)以來,間歇性上升形成了三級古剝蝕面,終於形成了今天的黃山。在這些岩體中,由於在礦物組分、結晶程度、礦物顆粒大小、抗風化能力和節理的性質、疏密程度等多方差異,造成了宛如鬼斧天工般的黃山美景。[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