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安富鎮地處榮昌區最西邊,是重慶市的西大門,與四川省隆昌縣李市鎮漁箭鎮和瀘州市瀘縣方洞鎮接壤,被稱為"渝西第一鎮"。

在重慶市的經濟發展戰略中,安富街道具有東西對接、雙向開發的戰略區位優勢。[1]

目錄

地理人口

安富街道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日照時數1282小時,年有效積溫6482℃,年平均氣溫17.8℃。該鎮現轄11個村、2個社區,總人口5.7萬,城鎮人口1.65萬,幅員面積61平方公里,城鎮面積1.6平方公里。

歷史文化

安富街道鎮於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距今已經三百多年的歷史。當時,清朝連接成渝出川的東驛道經過安富,並設有驛站,供來往人員食宿之用。最初,除了朝廷驛站之外,安富鎮只有幾間草房,鴉嶼河蜿蜒流過,雖風景秀美,卻是人煙稀少,比較蕭條。後乾隆至嘉慶年間,"湖廣填四川"時大量移民遷入安富,這些移民為了續鄉情、議商事、祭先聖,陸續建廟宇,如南華宮、惠民宮、禹王宮、帝王宮、火神廟等。人們依傍着廟宇逐漸修房造屋、建民居店堂,並以街為市,規模不斷擴大,至民國初年形成五里長街盛勢,取名為安富鎮,屬於古橋里。

清末民國初年,安富又稱"瓷窯里"、"燒酒坊",並沿用至今。當時,安富的陶器生產十分興旺,商貿業繁榮,最多時陶廠達到100多家,酒廠有30多家。"安富場,五里長,瓷窯里,燒酒坊,泥精壺壺排成行,燒酒滴滴巷子香……"這句流傳了兩三百年的民謠,印證了當時安富鎮的繁盛景象。

以上是安富街道由來的官方記載。在民間,安富街道的由來還有另外的一種說法。

相傳,清朝乾隆年間,安富街道已經初步建成,以朝廷驛站和移民修建為禹王宮、南華宮、火神廟等議事、祭祀地點為中心,重點往四川隆昌和重慶榮昌這兩個方向延伸,逐漸形成了五里長街。但那時,安富街道還不叫安富街道,而叫"萬年燈",也有叫瓷里舖、瓷窯里,或燒酒坊的。之所以叫"萬年燈",是因為朝廷驛站高高懸掛的燈籠夜晚一直亮着,為南來北往的官差或夜行的人們指引着方向。

當時的街面只有3米寬,在街頭和街尾設有上閘門和下閘門,每天晚上都會關閉閘門,以防止壞人進入。白天,街面上人流涌動,交易頻繁,熱鬧異常,真正是一幅活靈活現的"清明上河圖"。到了晚上,街面逐漸安靜下來,人們早早就寢,享受着"天上人間"的幸福日子,只有朝廷驛站的"萬年燈",還在點點星光的夜色中閃爍。然而,這樣的日子不久被一個小偷掀起了不小的波浪,就象一條直線,一不小心竟然被彎曲了,差點就此改變了前進的軌跡。

一個很普通的逢場天,誰也沒有注意到,一個外地小偷白天來到場鎮,在認真查看地形、設計好偷盜計劃之後,就潛伏了下來,躲在火神廟的神像後面。那個時期,安富鎮的人們都比較純樸,保留着"路不拾遺"的古風,安全意識和防盜意識都不強。就連鎮"鋪"之寶---瓷觀音,也是光明正大地擺放在火神廟的正殿,供人們瞻仰、祭祀。

說起瓷觀音,還有一個故事。外地移民來到安富鎮後,與當地人和諧相處,又適逢風調雨順,人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殷實富足。鄉紳們便聚在一起商議,由大家共同出資,僱請鴉嶼山上久負盛名的夏興窯燒制一個瓷觀音。夏興窯的能工巧匠們領到任務後,經過幾個月的認真研究、精心製作和燒制,一尊重約10斤、玲瓏剔透的瓷觀音便呈現在了人們的面前。瓷觀音生動形象、活靈活現,比想象中的觀音更加可親、可敬。於是,人們把這尊瓷觀音安放在火神廟正殿,希望她能保佑人間永遠太平寧靜、風調雨順、六畜興旺、福壽安康。

人們沒有想到,那個外地小偷早就打起了這尊瓷觀音的主意。當天晚上夜深人靜之時,小偷摸到正殿,盜走了瓷觀音。第二天人們發現瓷觀音被盜後,大為震驚,紛紛要求官府儘快抓到小偷、尋回瓷觀音。鄉紳們又自發地籌錢僱人破案,發誓不找回瓷觀音,決不罷休。官府的捕快們也表示,哪怕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把小偷抓住,然後剝皮抽筋、凌遲處死,以解心頭之恨。

捕快們果然不負重望,只花了幾天時間,就把正在外逃的小偷抓住了。但是,瓷觀音卻不知所蹤,有人說被小偷賣給了一個雲遊四海的僧人,也有人說被小偷賣給了一個外地商人,還有人說是被一個傳教士購買後帶到了國外。而小偷卻說,他盜取瓷觀音後,又到瀨溪河邊偷了一條小木船,在慌亂的駕船逃跑過程中,不知什麼時候瓷觀音掉入瀨溪河中,再也沒有找到。不管哪種說法,反正瓷觀音從此從瓷里舖人們的生活中消失了,只留下了一抹揮之不去的記憶。

憤怒的人們把小偷捆綁起來遊街示眾,在長長的老街上走了好幾個來回。後來,人們累了,就把小偷綁到上閘門的柱子上,砍掉他的雙手。讓他再也不能做偷盜之事。

從那以後,再也沒有小偷敢來光顧瓷里舖,瓷里舖恢復了往日的情景,白天依然是人流如潮、商貿發達,南來北往的客商和遊人絡繹不絕,晚上則依然寧靜祥和,偶爾的狗叫和蛙鳴,襯托着古鎮人永遠也做不完的美夢,以及睡夢中臉上掛着的微微笑意。

再後來,瓷里舖老街的下閘門和上閘門不再關閉,人們白天晚上都可以隨時進出,那些趕夜路的人們,再也不用擔心入城難了。這樣的日子久了,人們就把瓷里舖改為安富鎮,意即平安富裕的地方。其實,這也是老百姓對幸福美好、安寧祥和生活的一種祝福和寄託。

有人對此作出評說:一室不安,何以安天下?一隅不富,何以富天下?倘若小小的安富場鎮都不得安寧祥和,老百姓都不富裕殷實,又如何談得了天下的安寧富裕呢?這正應了家國天下的道理,也客觀地印證了現在人們經常提到的"小家"與"大家"的辯證關係。安富,不只是古瓷里舖人們的希望和寄託,更是世人共同的追求和理想。

斗轉星移,歲月流淌。如今的安富早已今非昔比,2003年,安富鎮被命名為是重慶市級中心鎮。2009年,安富鎮改為安富街道,開始逐漸融入榮昌縣主城。2012年初,縣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把安富打造成為榮昌主城副中心。安富正走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經濟社會事業日益興旺發達,安寧富裕的日子就在身邊,鴉嶼山下的人們,在千年古鎮的濃郁情懷觀照下,享受着寧靜、祥和、殷實、充盈的幸福日子。

是以,贈送對聯一幅:鴉嶼山下千年古鎮沐春風,成渝路上生態陶都奔小康。橫批:幸福安富。[2]

經濟發展

目前街道內交通便利,各項基礎設施完善。成渝公路、鐵路和成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已實現村村通公路;全鎮完成了光纖電纜建設工程,移動電話覆蓋率達100%,住宅電話普及率達90%;城鎮天然氣使用率達80%;境內有自來水廠一座,電網兩處。

當前,面對重慶市"百鎮工程"和重點中心城鎮建設的機遇,鎮黨委、政府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在繼續抓緊抓好蔬菜基地、千畝蓮藕基地、十里水果長廊、優質水稻示範片、工廠化育秧示範片、稻田養魚基地6大特色產業為基礎的同時,突出抓好萬畝無公害優質茶園建設和蘭草種植2個特色產業,同時"陶都風貌"集鎮建設也初具規模。

風景名勝

三塊石,在李家溝後的這座山樑上竹木蔥蘢,非常秀麗。山脊上有三塊大石, 相傳大禹晚上耕田到這裡,天明時停下,他的牛和犁便成了三塊大石頭。 老百姓很迷信這三塊石頭,經常有人來向它燒香磕頭,傳說求它的人都會 得到好報。

地方特產

安陶,安富街道清代以前叫磁窯里。安富街道的陶瓷業自宋代以來就很發達,從安富街道往東3公里處的埡口村,就有重慶塗山窯系成員之一的劉家拱橋宋代瓷窯遺址,這裡宋代製作的黑釉瓷盞修胎精細,釉面烏黑光亮,紋脈絲絲如蟬翅,足部多有深色護胎釉,盞腹較深,口沿內部有唇邊,是社會上層用的鬥茶佳器(圖1)。2005年重慶文物考古部門對劉家拱橋宋代瓷窯遺址進行了試掘,出土大量宋、元陶瓷,同時在安富陶瓷廠一帶發現明、清龍窯6處,階梯窯、平窯遺址18處。從宋初到近現代,安富街道的窯火千年不熄。特別是明、清、民國乃至近現代,這裡生產了許多絢麗多姿的釉陶和素燒陶製品,其中有許多令人振奮的精品,安富鎮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陶器的著名產區之一。因此,重慶榮昌跟江蘇宜興和廣東石灣一起被譽為我國三大陶都。榮昌安富陶器(簡稱安陶)又跟江蘇宜興、雲南建水、廣西欽州陶器一起被稱為我國四大名陶。

榮昌安陶源遠流長,一直延續到現代,在民間工藝美術陶器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2010年初,安陶工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著名人物

李新,1918年9月15日,生於四川榮昌縣(今屬重慶)。 學生時代是四川學潮領袖,與李成之(作家李銳的父親)、王方名(王小波的父親)等為同學,關係密切,共同策劃、領導四川的學生運動。之後參加共產黨,曾任中共太行分局科長、晉冀魯豫中央局青委書記等職,並做過兩年縣委書記,與彭德懷、鄧小平、任弼時等中共高層多有交往。 建國後,不謀權力,主動請求進入教育界,協助吳玉章籌建中國人民大學。後來長期在中國近代史研究所、中央黨史研究室擔任領導和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編撰工作。 2004年2月5日,病逝於北京,享年86歲。 主編或參與主編多種大型專著,主要有三編十卷本的《中華民國史》(已出二編三卷五冊,中華書局1981~1987年版)、四卷本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和《中國新民主革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十二卷)。合作編輯有《孫中山年譜》(中華書局1980年版)和《孫中山全集》(第二到四卷,中華書局1982~1985年版)。個人專著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幾個問題》、《新民主主義革命簡史》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