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奧地利科學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奧地利科學院標識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 的圖片

奧地利科學院(德語:Österreich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是奧地利共和國的國家科學院,也是一個特殊法律實體,旨在促進各領域科學與人文學科的發展[1],特別是基礎研究領域。根據2009年的世界大學網絡排名,奧地利科學院在全世界300個頂尖研究機構中,排名第82位。

歷史

1713年,德意志哲學家數學家哥特佛萊德·萊布尼茲提議設立一座科學院,靈感來自英國皇家學會和法國科學院。但直到1847年5月14日,科學院才以「Kaiserli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之名成立。

創院之後,院內學術風氣很快便蓬勃發展起來。最初發展人文學科,出版了幾本重要的奧地利史料。其後更拓展到自然科學各領域。

1921年,奧地利第一共和國透過聯邦法律,確立科學院為法律保護的國家學術機構。到了1960年代中葉,奧地利科學院已成為該國在大學以外,最重要的學術研究重鎮,引領奧地利學術發展。

奧地利科學院同時也具有學會組織性質,歷屆院士包括克里斯蒂安·多普勒、西奧多·比勒斯、安東·埃塞爾斯堡、奧托·希特梅爾、愛德華·修斯、路德維希·波茲曼、保羅·克爾茨曼、漢斯·霍斯特·邁耶、羅蘭·紹爾、朱利葉斯·馮·施洛瑟與諾貝爾獎[2]得主朱利葉斯·瓦格納-堯雷格、維克托·赫斯、埃爾溫·薛定諤、康拉德·洛倫茲等人。

研究單位

奧地利科學院有超過25個研究單位。2012年時曾進行組織改造,合併院外學術資源。奧地利科學院主要可分為兩大學門,即「數學和自然科學學門」(mathematisch-naturwissenschaftliche Klasse)與「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門」(philosophisch-historische Klasse)。

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門包括古代文化研究所,以卡農頓、以弗所遺蹟的挖掘調查著稱;科際山脈研究所則聚焦山脈研究,如eco.mont期刊;此外還有文化與劇場史研究所、維也納人口研究所等機構。

數學和自然科學學門則包括分子生物科技研究所(與百靈佳殷格翰公司有產學合作)、格雷戈爾·孟德爾研究所等。

視頻

奧地利科學院 相關視頻

2020中關村論壇 奧地利科學院院士 全球科學合作是科技創新的必要條件
奧地利科學院新發現:青蒿素不僅可治療瘧疾,或許還可治療糖尿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