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御製讀後魏書·高祖寬仁高
夏竦著有文集百卷、《策論》十三卷、《箋奏》三卷、《古文四聲韻》五卷、《聲韻圖》一卷,其中:《文莊集》三十六卷等收入《四庫全書》(節錄自《永樂大典》)。今多有散佚。
“ |
高祖寬仁高,哀矜信有餘。 嚴刑幾盡措,黎庶獲安居。 舊法躬刊定,繁文再劃除。 既平財謁路,清白勵簪裾。 |
” |
— [北宋]夏竦 |
目錄
少年才華
夏竦(985年-1051年),字子喬,江州德安縣(今江西九江市德安縣車橋鎮)人。世稱夏文莊公、夏英公、夏鄭公。
夏竦從四年時開始讀書,年少時就很有才華,超邁不群,出類拔萃,寫詩作賦,非常敏捷。12歲時,夏竦作《放宮人賦》,援筆立成,而且賦也做得好。夏竦17歲,隨父在通州狼山,作《渡口》詩:"渡口人稀黯翠煙,登臨猶喜夕陽天。殘雲右倚維揚(今江蘇揚州)樹,遠水南回建鄴(今江蘇南京)船。山引亂猿啼古寺,電驅甘雨過閒田。季鷹死後無歸客,江上鱸魚不值錢。"北宋王辟之說:以後之題詩沒有超過他的[1]。
修建虹橋
在山東省青州有座萬年橋,原稱南陽橋,俗稱北大橋,是一座有千餘年歷史的古橋,它橫架在流經青州市城區的南陽河上。過去,曾是青州南北二城的唯一通道。此橋歷史之悠久,價值之重要,規模之恢宏,建築技術之高超,在齊魯大地上是有名的。
這就是景祐元年(1034年)夏竦調知青州(今山東省青州市)兼安撫使時,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的青州南陽橋,造就了我國第一座木結構虹橋。為防水患,幾經籌措,壘巨石固河兩岸,用數十根大木相貫,無柱,架為飛橋,由樑柱式木橋改為結構獨特的無柱單拱木橋,狀如彩虹,故曰「虹橋」。不久,這種造橋技術就被推廣到汾、汴等地。青州虹橋的建築成功,引起了極大的轟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