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太陽五日未升起的原因

太陽五日未升起,只因兩位修道人在吵架?國王先見到那賴,立刻跪下叩頭說:「聖者啊!國家富饒,人民生活安定,都是託了你們的福!而現在兩位不和,都是我不好,與老百姓沒有關係,請您設法消除他們的恐懼,使他們重新安居樂業吧!」   

目錄

原文

從前有兩個人,一個叫提耆羅,一個叫那賴。他們立志要有所成就,遂遠離人群,住在深山老林里修道。不論春夏秋冬,他們都睡在石洞裡,穿着野草編成的粗糙衣服,鋪着野花編成的墊子;餓了就吃山林中采來的野果,渴了就喝泉水。

經過長期的修行,他們學會了五種本領:眼睛可以洞悉一切,無所不見;耳朵可以聽見一切細微聲音;身體可以隨意飛到任何地方去;可以知道所有人心中所想的一切;可以預測數年後將要發生的事,可以了解多少年前曾經發生過的事。由於這兩個人神通廣大,本領高超,無論是婆羅門、佛家弟子,還是仙人、聖人、龍王及一切鬼神,無不欽佩,都來向他們頂禮膜拜。

一天夜裡,提耆羅因長時間誦經感到十分疲乏,先睡了;那賴當時還沒有睡,一不小心踩了提耆羅的頭,使他疼痛難忍。提耆羅一時心中大怒地說:「誰踩了我的頭?明天清早太陽升起一竿子高的時候,他的頭就會破為七塊!」

那賴一聽,也十分惱怒地叫道:「是我誤踩了你,你幹什麼發那麼重的咒?器物放在一起,還有相碰的時候,何況人和人相處,哪能永遠沒有個閃失呢?你說明天日出時,我的頭就要裂成七塊,那好,我就偏不讓太陽出來,你看着好了!」

由於那賴施了法術,第二天,太陽果然沒有升起來。五天過去了,太陽仍沒有出現,全國各地處在一片漆黑中。無論是國王、大臣,還是老百姓,都覺得一定是發生了什麼可怕的事情,但誰也不知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人人膽顫心驚,全國陷入恐慌之中,到處是燈籠、火把、蠟燭及惶惶不安的人群。

國王請來僧人,請教他們該怎麼辦。在這群僧人中,有一個人才學過人,有未卜先知的本領。他掐指一算,明白是怎麼回事,連忙報告國王說:「陛下!就我所知,這是由于山里兩個得道的修道人,發生了一些小摩擦,所以壓住太陽,不讓它升上天空。」

國王着急地問:「照你看,有什麼辦法可以使他們停止爭吵?」

僧人建議道:「請大王立即率領全國百姓,不分男女老少、職位高低,到那兩位修道人的地方去,請求他們和解。即使他們心裡對對方不滿,為了百姓的利益,他們還是會和解的,到底,他們是心地善良的人嘛!」

國王想不出更好的辦法,只得聽從僧人的建議,先試試這個法子再說。他立即派人飛馳各地,傳達命令。很快地,老百姓及文武官員都集合好了。國王率領着這支長長的隊伍,大家高舉着火把,進到山裡,找到了那兩位修道人。

國王先見到那賴,立刻跪下叩頭說:「聖者啊!國家富饒,人民生活安定,都是託了你們的福!而現在兩位不和,都是我不好,與老百姓沒有關係,請您設法消除他們的恐懼,使他們重新安居樂業吧!」

那賴說:「陛下!要是提耆羅願意和解,我就立刻把太陽放出來。」

國王又去提耆羅那裡,請求他與那賴和好,讓百姓免除憂慮。可是,提耆羅已發出的咒語是收不回來的。

聰明的國王對那賴說:「你在頭上塗滿泥,然後把太陽放出來。」

那賴照辦,放出了太陽,燦爛的陽光照耀着大地山河,一切是那麼明亮、溫暖。就在這時,那賴頭上的泥殼破成了七塊,那賴本人則安然無恙。兩個修道人和好如初,共同幫助國王治理國家。全國老百姓,都能安居樂業。[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