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天津市古林古海岸遺蹟博物館

天津市古林古海岸遺蹟博物館原圖鏈接來自 騰訊網 的圖片

天津市古林古海岸遺蹟博物館2002年經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3年10月竣工對外開放,博物館位於大港城區東南側的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展館外形呈貝殼狀,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占地面積6公頃。

目錄

簡介

天津古林古海岸遺蹟博物館天津市古林古海岸遺蹟博物館2002年經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3年10月竣工對外開放,博物館位於大港城區東南側的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展館外形呈貝殼狀,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占地面積6公頃。辦館宗旨是向公眾展示中國獨有的古海岸遺蹟(古貝殼堤),通過宣傳古貝殼堤研究成果,增強人們愛護海洋愛護濕地愛護古海岸遺蹟的意識。

天津市古林古海岸遺蹟博物館被列為天津市科普教育基地;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天津市青少年海洋知識教育基地;被共青團天津市委、天津科技大學等單位列為科普教育、教學實習、實踐基地。開館至今已成功接待國內、外專家學者、團體遊客、大、中小學生共計十萬餘人。

結構

館建築為地下一層,地上兩層。地下部分為古貝殼堤剖面展示區,該展區展出的古貝殼堤剖面層次分明、出露清晰、規模宏大、連續性好、具有典型性,屬第二道貝殼堤最古老的一段。它真實地記錄了歷史變遷過程,「在中國及太平洋濱海平原地區實屬罕見」。它同美國的聖路易斯安那州貝殼堤、南美的蘇里南貝殼堤共稱為世界的貝殼堤。我館展示的貝殼堤形成於約2600年前,對古貝殼堤的研究成果,可以對古地理、古氣候、海洋生態、海陸變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它是天津海陸變遷的自然遺蹟之一。我館的古貝殼堤在世界三大古貝殼堤中,層次最豐富,貝殼含量最高,規模最宏大[1]

一層展區分為兩部分1、展板與玻璃幕牆。2、展台。第一部分又可以分為三個小的展區:(1)綜合展示區—主要介紹天津濱海新區的地理位置,古林古海岸遺蹟博物館在濱海新區的地理位置、天津古林古海岸遺蹟博物館的介紹、渤海灣西岸貝殼堤簡介、全球貝殼堤的分布、貫穿渤海灣四道貝殼堤的橫剖面圖及三位貝殼堤研究代表性人物的介紹及科研成果。(2)渤海灣1萬年來的海陸變遷展示區—主要介紹渤海灣1萬年以來滄海桑田的成陸過程。第一個玻璃幕牆展示了渤海灣1萬年來成陸過程中不同時期形成的沉積物。此展區的展板通過各道貝殼堤與堤間低地的交替形成過程,形象的展示了渤海灣逐漸成陸過程以及在成陸過程中留下的珍貴古海岸遺蹟及先民的考古點。其餘幾個玻璃幕牆依次展示了不同時期形成的貝殼堤與堤間低地的沉積物特徵。(3)現代岸線變遷展區—主要是有人類活動參與下的渤海灣地貌岸線變遷情況,及今後海岸帶規劃利用圖。第二部分展台主要包括三位貝殼堤代表性人物關於貝殼堤研究的相關成果、渤海灣貝殼堤中常見的軟體動物貝殼(雙殼類與腹足類)、貝殼堤上發現的一些考古文物以及現代潮間帶與淺海區中常見的主要微體古生物(有孔蟲與硅藻)。通過參觀可提升觀眾對人與自然相互依賴的重要性的認識。

二層科普教育展示區,分為「滄海桑田」、「古貝殼堤」、「牡蠣灘」、「七裏海濕地」、「管理與保護」等科普教育展牌近100塊,展牌圖文並茂全面細緻地介紹了天津地區海陸變遷過程及被稱為「地球之腎」的濕地生態系統對改善環境所起的巨大作用。

天津市古林古海岸遺蹟博物館通過電子屏、實物剖面、展板、玻璃幕牆等多樣化展出方式,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技巧,充分發揮教育基地的主陣地的作用。

通過參觀古林古海岸遺蹟博物館,我們可以了解渤海灣西岸沿海平原的形成歷史,以期達到認識自然、親近自然,保護濕地,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

2014年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天津市政府劃定為永久生態用地紅線範圍[2]

視頻

天津市古林古海岸遺蹟博物館 相關視頻

天津古海岸濕地自然保護區
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偶遇野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