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青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草原西部。大青溝寬200多米,深50多米,全長約24公里,總面積8183公頃。1980年內蒙古自治區正式建立了大青溝省級自然保護區。大青溝保護區主要是以為天然珍貴闊葉混交林和科爾沁沙地原生森林生態系統為保護對象。
中文名 大青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位置 科爾沁草原西部
設立時間 1980年
保護區級別 國家級
保護對象 森林生態系統和闊葉林
面 積 12.5萬畝
類 型 森林生態系統型
歷史沿革
1952年,內蒙古人民政府在這裡建立護林站,後又相繼改為採種站、經營所。1958年,護林站被定為國營林場。 1980年,國營農場被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確定為省級自然保護區,1988年,保護區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質地貌
保護區地質構造屬於西遼河洪積沙沉降帶,表層為粟鈣土和風積沙。地表顯現高低不平的沙丘草地貌。
氣候
保護區屬於溫帶季風草原性氣候,年平均氣溫5.6℃,平均降水450mm,主要集中在7.8兩月。年蒸發量在1900—2000mm之間,是年降水量的4倍多。全年無霜145天,冬季漫長寒冷,春秋兩季乾燥多風,每年大風日數多達50-70天[1] 。
水系
保護區溝谷內由於地下滲透水形成無數泉眼匯集成溪流形成河流,常年不斷流淌,水面寬2-4米,水深1米左右,年平均流量為0.9立方米/秒,每年約有3000萬立方米水流入遼河的支流柳河。
植被
保護區植被類型由溝底到溝沿,共劃分為6個植被類型,23個群系,植被類型有森林、灌從、草原、沙地、草甸、沼澤植被[2] 。
土壤
保護區土壤可分為3個種類:一是風沙土,主要分布在溝坡和溝上大部分地區;二是草甸土,主要分布在大、小青溝底沖積灘地和溝坡下部;三是沼澤土,主要分布在大、小青溝溝底河流沿岸。
區域範圍
內蒙古大青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科爾沁左翼後旗甘旗卡鎮大青溝林場,地理坐標為東122°07′25″-122°15′42″,北緯42°43′40″-42°49′18″。總面積8183公頃,核心區面積1322.4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16.16%。緩衝區面積2082.2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25.45%。實驗區面積4778.4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58.39%。
保護對象
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為天然珍貴闊葉混交林和科爾沁沙地原生森林生態系統。
植物
大青溝自然保護區有蕨類和種子植物528種,主要樹種有水曲柳、黃菠蘿、黃榆、胡桃楸、椿樹等,藥用植物有五加、黃柏、忍冬、天麻、黨參、黃芪、白頭翁、防風等200多種,觀賞植物有三、四十種。保護區內植物包涵內蒙古高原、燕山山脈和長白山脈三個區系共106科、359屬、709種,其中木本122種,草本587種。二級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水曲柳、紫椴、黃菠蘿。
動物
保護區內棲息着狐、花鼠、水獺、狼和野兔、鳶、禿鷲、雀鷹、紅腳隼、黃瓜隼、紅隼、獵隼、縱紋腹小鴞、紅角鴞、長耳鴞等野生動物。
開發利用
大青溝旅遊項目獨具特色,在不破壞生態環境和原始風貌的前提下,已開發建成了漂流探險、大漠漫遊、草原賽馬、民俗風情等項目。1993年,大青溝自然保護區成立了旅遊開發公司,開發和發展了旅遊產業。2004年,被國家「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審委員會」評定為國家AAAA級景區。
生態價值
大青溝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發現植物709種。由於具有保存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多種動物和鳥類在這裡棲息繁衍。大青溝及大青溝地區原始完好的自然生態狀況,是億萬年來地殼運動、氣候變化、生態衍進、人類活動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一筆十分寶貴的自然遺產。保護區這片原始的自然景觀對研究中國北方古植被、古氣候和動植物資源有着很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