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菁 基本資料
英文名稱: Manyflower Glorybower、Smalt、Woad
學 名: 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 Turcz.
科 別: 馬鞭草科(Verbenaceae)海州常山屬(Clerodendrum)
別 名: 臭腥公、臭腥仔、細葉臭牡丹、鴨公青、青心草、山尾花、臭婆婆、淡婆婆、路邊青、野地青、土地骨邊、山漆、觀音串、觀音燦、兇葉大青、埔草樣、搖子菜、雞鵑胎
- 大菁為落葉小灌木
- 搓揉它的葉片,有一種很濃的臭腥味,又名「臭葉樹」。
- 本植物因「莖葉皆深青,故名大青」(本草綱目)。
- 莖:高可達3~5公尺。樹皮灰白色,有圓形小皮孔,老枝黃褐色,幼枝被柔毛。
- 葉:
葉序:對生 葉形:橢圓形、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圓形或漸窄,兩面散生白色短毛。 葉緣:全緣 葉質:紙質
- 花:
花序:疏鬆的寬扁錐狀聚繖花序 花瓣:管狀花,花冠筒細長,先端 5 裂;雄蕊4枚,花絲長,挺出花冠外;花柱絲狀,稍短或稍長 柱頭2淺裂 花色:白色 花期:6~8月夏季
- 果:
果實:卵圓形,熟時黑紫色,被紅色宿存萼托著。 果期:6~9月
- 原產地: 中國西南部、泰國、緬甸、印度、馬來西亞等地,同時在臺灣與琉球也有栽培。
- 分 佈: 台灣低海拔山野、丘陵、草地、路旁或林邊灌叢中[1]
山中的藍寶─大菁
大菁屬於爵床科馬藍,常見生長於台灣溪谷或林下的潮濕山區。
早期青衣藍衫是平民百姓至為普遍衣著,在人工合成染料還沒出現之前,它曾經是先民用來做藍染的主要植物。
有句諺語「青出於藍」諺語,就是前人觀察從藍染植物能淬取令人驚嘆的青色染料現象而來。
此外,大菁的葉也是黑擬蛺蝶丶枯葉蝶等多種蝶類的幼蟲食草,它的根丶莖更是作為板藍根中藥材的採用植物之一。
大菁自清朝時期大量引進台灣,在陽明山一帶很多地方有以「菁」字為地名,如平菁街丶菁山路、菁礐路、等等,可想像以前這裡曾是藍染產業發展蓬勃區域。[2]
用 途:
1. 葉子可以提解出靛藍,作為染料。
2. 食用:嫩葉可當蔬菜。
3. 蜜源植物:蝴蝶喜歡的蜜源植物。
4. 根可以治腳氣、頭痛、黃疸及瘟疫等,據說效果很好。
5. 枝幹及根的切片還能解熱、止渴。
特徵
1. 株高50-100公分,莖下部木質化、上部分枝,幼枝被褐色短柔毛。
2. 單葉,十字對生,葉膜質,葉面光滑。
3. 葉橢圓形或卵形,基部漸狹先端漸尖,葉緣為波狀鋸齒緣。
4. 葉長7-20公分,寬3-8公分、葉柄長。
5. 花頂生或腋生、穗狀花序,花苞片葉狀,早落。
6. 花萼裂片5枚,呈匙形無毛。
7. 花冠漏斗狀,藍紫色,雄蕊四枚,子房上位。
8. 果實為蒴果,表面具網紋。[3]
特性:
爵床科,多年草本植物。因為忌直射的陽光,適合生長在低海拔背山坡地,故名「山藍」。幾種可產藍的作物中,山藍對於環境適應性是最強的。山藍在一些南向有遮蔭的山地長得特別好,在宜蘭地區崎嶇又貧瘠的山地裡,山藍便生長得很繁茂。在這些最難耕作的地區,山藍卻依然繁盛,無怪乎當時的農民會認為山藍是台灣最容易栽植的一種作物。山藍的栽培也很粗放,但不同於木藍,它是以插枝繁殖。植株約可維持四至五年,但產量會逐年減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