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生產運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生產運動,指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在其控制區域內發動的一場軍隊屯田和鼓勵生產的群眾運動,通過這場運動,中共控制區域基本實現了經濟自給自足。

抗日戰爭初期,中共及其控制的陝甘寧邊區對當地人民實行休養生息的方針,脫產人員的經濟來源主要依賴國民政府的軍餉,以及中共在國內外籌集的捐款維持。1938年10月日軍占領武漢後改變策略,逐步將軍事力量轉向中共控制的抗日根據地,對根據地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1940年,國民政府對陝甘寧邊區的貿易實行統管。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國民政府完全停發軍餉,並對邊區進行嚴密封鎖,禁止外界匯款匯往邊區。邊區斷絕了一切外援,陷入經濟困難。同時,1940年開始,陝甘寧邊區及附近地區連年遭受自然災害,使得邊區的糧食供應也陷入恐慌。

為了應對困難局面,毛澤東於1939年2月發表講話,要求「自己動手,生產自給」。1940年2月,中共中央軍委發出《關於開展生產運動的指示》[1],要求各部隊「一面戰鬥,一面生產,一面學習」,標誌着大生產運動的開始。同年,八路軍120師359旅在旅長王震率領下開墾荒地南泥灣,成為大生產運動的一面旗幟,南泥灣也被譽為「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的好江南」。

1943年,由於大生產運動,以及自然災害的好轉,邊區獲得極大豐收,糧食產量不僅可以達到自給自足,還有餘額可供出口。邊區各種手工業製品也有了增長,基本達到了經濟的自給自足,從而打破了國民黨對根據地的經濟封鎖。

但是,由於當時投放了大量生產資金,備戰費用也加大,導致物價上漲,後在陳雲的領導下,到1944年穩定了物價。

時間界限

從狹義上講,大生產運動僅指1943年至1945年的生產高潮期;從廣義上講,延安大生產運動始於1938年留守兵團開始農幅業生產、部分解決生活用品起,到1947年春中共中央安排好春耕撤離延安止。前後長達九年。

歷史意義

大生產運動起到了支持長期抗戰,戰勝困難,渡過難關,繼續堅持長期抗日的目的;緩解了軍民供需的重大矛盾,打破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封鎖和扼殺中國共產黨革命力量的企圖。同時,「通過參加生產,提高勞動觀念,增強官兵關係、上下關係,減輕農民負擔,密切軍民關係,軍政關係,保證我們軍隊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毛澤東指出:「這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奇蹟,這是我們不可征服的物質基礎[2]。」。它不僅支持了艱苦的抗戰,而且積累了經濟建設的經驗,培養了一批幹部,使他們不僅會進行革命戰爭,也學會發展生產,進行經濟建設,實現自我發展。從現實意義上講,大生產運動為當代人帶來豐富的精神財富,帶來了戰勝一切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在經濟發達的今天,要使國家發展壯大,主要還是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例子,說明「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永遠是當代人工作學習、生活、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視頻

大生產運動 相關視頻

延安大生產運動
抗戰財經記憶:自力更生的大生產運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