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理的名勝古蹟介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理

來自網絡的圖片

大理的名勝古蹟介紹雲南大理是著名的旅遊勝地,相信大家一定都有所耳聞,這個城市有着一種別具一格的情調,風景優美是許多人嚮往的地方。每年的旅遊旺季這裡的遊人絡繹不絕,喜歡旅遊的朋友一定回去的的地方。那大理有哪些值得打卡參觀的名勝古蹟呢?[1]

崇聖寺三塔

崇聖寺雖因三塔而聞名於世,三塔也是大理的標誌,但佛塔並非寺廟的主體建築。走進崇聖寺我才發現,殿堂(比如最宏偉的大雄寶殿)是整個佛寺的主體,佛寺為多進院落,大量的迴廊殿堂讓佛寺變得巍巍壯觀。現在的崇聖寺不再只是宗教的產物,太平盛世讓佛寺融入了更多的生活氣息。

見慣了大致雷同的佛寺建築以後,三塔後面的層層院落並沒太引起我的興趣,最令我驚艷的仍然還是歷史悠久的三座古塔,不愧是大理的一張名片。下圖是黛西陰雨天拍攝的三塔,跟晴天的圖片有不一樣的韻味。

三塔始建於唐開元年間,鼎盛於宋代,以三塔、建極大鐘、雨銅觀音像、「佛都」匾、三聖金像五大重器著稱於世。曾有九位大理國國王在崇聖寺出家修行,為南詔、大理國著名的王家寺院。清咸豐、同治年間,崇聖寺毀於兵燹和自然災害,僅存三塔。

崇聖寺三塔,由一大二小組成。大塔又叫千尋塔,全稱「法界通靈明道乘塔」與南北兩小塔的距離皆70米,三座塔形成鼎足之勢,布局統一、造型和諧、渾然一體。 千尋塔為16級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屬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類似西安的大雁塔,塔高69.13米。

南、北兩座小塔外觀輪廓線為錐形,是典型的宋代建築風格,是一對10級八角形密檐式磚塔,每級八方塔檐上砌出模擬木構建築的斗拱、平座和形狀各異的塔形龕,塔身有佛像、蓮花、花瓶等浮雕層層各異。一至八層為空心直壁,內撐十字架。基座亦為八角形,八層以上為實心。

塔前朝東照壁上有明黔國公沐英之孫沐世階所寫「永鎮山川」石刻漢字。據說大理地區多水患,要治水必先治龍,可龍只畏大鵬,因此只要塔和塔上的大鵬金翅鳥存在,龍就不敢作惡,水患減少,就「山川永固」了。

細細從主塔正前方觀察三塔,你會發現兩個小塔略微傾斜,這是早在400多年前的一次地震引發的傾斜。神奇之處在於兩個塔都面向主塔傾斜。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內保存較為完整的白族風格為主的民居建築群,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整座古城背靠蒼山面對洱海。城內的街道呈棋盤式分布,石板路面青瓦坡頂的民居為白族建築風格。古城內有民居、店鋪、寺廟、博物館、教堂、學校,至今還保留着傳統的民俗,身處其中能感到白族的悠久歷史和文化。雖幾經修繕,但仍保留原有的格局。古城南北保留着完整的城樓,巍峨的南城門有塊匾,上書「文獻名邦」。

大理古城矗立在雲南西部地區,又被叫為葉榆城或者紫城。在西漢時期,大理開始設立有葉榆城,等到到了唐宋時期,在大理這片土地上,先後建立有南詔、大理國兩個政權。大理古城在唐朝、兩宋時期,大約500多年的時間裡,一直都是雲南的政治、文化於經濟等的中心地,承載着濃厚的歷史底蘊。在大理古城不遠處的太和城就是曾經的南詔國都城;大理古城在不斷發展中,也在發生着微妙變化;在1982年之際,該古城被城門被重新修葺,上面的牌匾「大理」是大文豪郭沫若親筆所書,顯得非常珍貴。

大理古城位於橫斷山脈南部區域,以及蒼山腳下與洱海之濱,地理位置還是非常優越。再加上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使得這裡的氣溫非常溫和,有着四季分明、寒暑適中,日照時間較長等特點。

南詔古城遺址

南詔太和城遺址於雲南省大理市七里橋鄉太和村西的鶴頂峰麓,距大理古城南7.5公里,是一座山坡上的城市。古城西起佛頂峰,以南延伸至洱濱村,長3350米,以北延伸至洱海岸邊,長3225米,全城面積約3平方公里。 太和城原為河蠻(白族的先民)所建立的城邑。唐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南沼王皮羅閣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攻占太和城。次年(公元738年)以太和城為都城建立南詔政權,直到唐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詔王異牟尋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西)止,歷時42年,太和城是南詔前期的都城。山頂有金剛城,建有鶴頂寺,在洱海金梭島上建有南詔避暑宮,城內立有著名的南詔德化碑,可供考察、遊覽。 太和城一直到明朝後才逐漸荒廢,現在保留着一些斷壁殘垣。現存蒼山頂的金剛城及南、北兩道城牆。城牆多依山勢用土夯築而成,殘存的北段城牆高出地面約3米,厚約5米。 太和城遺址是雲南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張名片,也是雲南與中原交流往來的重要見證。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