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輻射
大氣輻射是一個科技名詞。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書,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製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隸書, 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目錄
名詞解釋
大氣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同時,又以輻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大氣這種向外放射能量的方式,稱為大氣輻射(atmospheric radiation)。由於大氣本身的溫度也低,放射的輻射能的波長較長,故也稱為大氣長波輻射。
大氣輻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氣輻射中向下的那一部分,剛好和地面輻射的方向相反,所以稱為大氣逆輻射。雲多、空氣濕度大,大氣中含有水汽、二氧化碳越多,吸收的地面輻射越多,大氣輻射越強。
大氣吸收了地面輻射以後,又以輻射方式向外發射輻射。大氣發出的長波輻射與大氣溫度有關,與天空雲量有關。Paltridge(1970)發現雲量每增加1/10,大氣長波輻射就會增加6W/m2。當天空全部被雲遮蔽後,地面獲得的輻射中,大約有30%是來自大氣長波輻射。在比較晴朗的天空,大氣長波輻射也主要是由大氣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及少量臭氧發射的。
原理
當溫度大於絕對零度時,大氣中的氣體(主要是氧和水汽)、水滴(雲、雨和霧)和冰滴(主要在冰雲中)均會輻射電磁能,並產生熱輻射噪聲。在微波波段,這種熱輻射噪聲的特性通常用亮度溫度來表徵,亮度溫度與熱力學溫度之比稱為發射率。分子中的電子從高能態躍遷到低能態時放出電磁能,形成輻射。分子吸收入射電磁能,使電子從低能態躍遷到高能態,形成吸收。一種分子具有的能態數是一定的。因此,它的輻射頻譜和吸收頻譜相同。根據基爾霍夫定律,發射率等於吸收係數。在氣體中,分子密度小,碰撞只使譜線加寬,仍是離散的。但在固體或液體中,分子密度很大,碰撞使譜線混在一起而形成連續譜,在所有的頻率上均有吸收和輻射。
在實際的大氣傳輸過程中,因吸收和散射而損失一部分能量;另一方面,大氣輻射又使總能量增加。
參考文獻
-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搜狐,2022-03-30
- ↑ 華夏古漢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