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口鎮位於偃師市南部萬安山北麓,總面積9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704公頃,轄28個行政村,總人口4.4萬。毗鄰鄭州、洛陽航空港,境內縣、鄉公路縱橫,交通通訊便利,縣道府李路橫穿東西,火焦路縱貫南北與207國道相連。無公害農產品聞名域內外,礦產資源豐富,旅遊資源得天獨厚。2013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52775萬元,同比增長6.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59404萬元,同比增長16.9%;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7548萬元,同比增長31.9%;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10714元,同比增長11.4%;財政收入完成1866萬元。[1]

目錄

鄉鎮簡介

大口鎮位於偃師市南部萬安山北麓,毗鄰鄭州、洛陽航空港,境內縣、鄉公路縱橫,交通通訊便利。總面積9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704公頃,轄28個行政村,53個自然村。大口鎮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充足的勞動力為大口鎮的工業位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歷史沿革

1949年設六區,1958年改大口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面積91.3平方千米,人口4.3萬,轄大口、溫村、韓村、袁寨、張村、張大寨、符寨、引禮寨、郭村、翟寨、宋村、董村、翟灣、焦村、馬村、曹寨、鐵村、山張、肖村、南寨、西寨、經周、經周寨、南窯、寧村、後周、呂橋、草廟28個行政村。

2013年8月30號,是大口鎮群眾值得永久記憶的一天。經省政府批准,省民政廳下發《關於同意偃師市邙嶺鄉、大口鄉撤鄉建鎮的批覆》,撤銷大口鄉,正式設立大口鎮,這是大口全體幹部群眾多年期盼的集體願望和強烈心聲。

健機制夯基礎,基層黨建日益加強。全鎮共有黨員1637名,村兩委幹部193名。近年來,鎮黨委把健全工作機制,加快村級班子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作為黨建工作的總抓手和基礎,進一步制定完善了《各行政村千分考核辦法》,把工作成效與村兩委幹部工資報酬掛鈎,充分激發和調動其幹事創業積極性。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並嚴格落實每月黨員活動日制度,黨員的先進性作用得到較好發揮。積極推行黨務、政務、村務、財務公開,規範村級集體財務管理,實行"陽光政務",杜絕各類違法違紀行為的發生。

三大文明齊抓,社會事業快速進步。鎮黨委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大力發展社會各項事業,集中力量為民辦實事、辦好事,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教育設施不斷完善,全鎮中小學19所,在校生4800餘人,2013年來先後投資184萬元改善教學條件;衛生醫療條件不斷改善,共有鎮衛生院和村級集體衛生所24個,農民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新農保參保率達到96.1%;大力實施"村村通"工程,基本實現村村通油路;有線電視普及率明顯提高。不斷完善文體基礎設施,積極推進文化共享工程,進一步豐富干群的物質精神生活;社會大局更加穩定,連年被洛陽市委、市政府授予"平安建設先進鄉鎮"榮譽稱號。

產業結構

全鎮工業發展突出特色優勢,非公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鎮南部沿山一帶,鋁釩土、大理石、花崗岩、石英砂、石灰石和煤炭等資源豐富。全鎮工業發展形成了耐火材料、石雕刻等優勢產業,其中高檔窯具系列產品填補國內空白,莫來石系列產品暢銷日本、南韓、西歐等國際市場,大理石雕刻藝術聞名遐爾。通過整合提升,提高了偃師市光明高科耐火材料製品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全鎮已引進洛陽煤電集團常村二礦、賈莊坡鋁土礦等3家投資超千萬元的企業項目建,總投資超千萬元,工業經濟逐步形成了光明高新技術產品為先導,以傳統煤炭產業為支撐,以新興鋁礦為後續的體系。大口鎮正從資源大鎮向工業強鎮轉軌。[2]

資源優勢

大口鎮高效農業發展迅速,是洛陽市著名的蔬菜大鎮、畜牧大鎮。在大富農業有限公司、蔬菜協會、養殖協會的帶動下,省級"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示範基地"蔬菜種植面積達1283公頃,出現了肉牛、生豬、蛋雞等養殖專業村,大雁等特色養殖也初步興起,初步形成了以種帶養的良性循環,擁有"大口牌"蔬菜商標。 大口鎮是洛陽著名的礦產大鄉,境內沿山一帶鋁礬土、大理石、花崗岩、水泥灰岩、鋁氧灰岩和煤炭等資源蘊藏豐富。全鄉探明鋁礬土儲量達3000萬噸;僅山張礦區優質肉紅玉、彩雲玉、虎皮黃等大理石儲量即達1807萬立方米;雪花青、米黃玉、芝麻點玉、豆砂青、玫瑰紅、紫紅玉等花崗岩儲量達12.6億立方米;水泥灰岩鋁氧灰岩儲量達5704萬噸。

礦產資源豐富,工業化步伐逐步加快。大口鎮擁有原煤、鋁礬土、石英砂、堇青石等礦產資源,儲量較為豐富,已探明原煤儲量1500萬噸,鋁釩土儲量3000萬噸。全鎮各類工業企業達30餘家(其中耐火材料企業6家,建材企業5家,鋼製辦公家具企業4家,鑄造企業3家,石雕刻企業4家),規模以上企業10家,規模工業產值達到10.9億元,初步形成了資源開發、耐火材料、鋼製辦公家具、石雕刻等四大支柱產業。其中光明高科耐火材料製品有限公司連年來工業產值均超億元,上交國家稅金四百多萬元,連續十年進入偃師市"工業企業50強"。偃師市唐人石雕有限公司擁有大型行吊、石鋸、切邊、磨光、精雕設備幾十台部,可生產14類石雕文化景觀系列產品。

大口鎮依託礦產資源,制定優惠政策,建設投資環境,強力發展工業經濟,形成了原煤開採、耐火材料等塊狀工業經濟。

農業基礎穩固,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在鞏固傳統農業基礎地位的同時,突出大口特色,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積極推進無公害蔬菜種植、綠色養殖和生態林、經濟林建設,種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初步形成了優質小麥、蔬菜、林果、養殖四大農業支柱產業的發展格局。其中優質小麥基地達3萬畝,年產糧食3萬噸左右;蔬菜大棚3000個,蔬菜種植面積1萬餘畝,年產蔬菜5.2萬噸;規模以上養殖戶達85家,蛋雞100多萬隻,年出欄生豬10萬頭;各類果樹種植面積6000餘畝,生態造林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0.82%;農業專業合作社達14家,其中偃師市會民蔬菜專業合作社被命名為"河南省示範農業合作社";我鎮被確定為洛陽市"近郊蔬菜基地",多次被洛陽市委、市政府授予"林業生態建設先進鄉鎮"。

區域特點

鄉南部牛心山區有環境幽美的省級森林公園和景色宜人的四道溝自然風景區。

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境內牛心山、峰巒疊嶂,林木蔥蘢,河潭遍布,有省級森林公園,自然生態環境幽美,廟會文化歷史悠久,是遠近聞名的度假、休閒、旅遊場所。大口鎮積極推介牛心山風景區開發項目,引資550萬元開發旅遊資源。預計建設完工後的牛心山旅遊開發區將融山水自然景觀、歷史人文景觀和休閒娛樂功能為一體,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自然人文景觀豐富。鎮區境南部的雙龍山省級森林公園總面積4萬餘畝,森林覆蓋率96%,內有桃花溪、響水河、狼洞溝、17孔古式窯洞、二鬼摔跤等自然景觀30餘處;每年農曆二月十四牛心山廟會文化歷史悠久,慕名前來香客絡繹不絕。

全鄉高效農業發展迅速,糧經之比達到6.5:3.5。種植業結構調整方面,大口鎮着力在南部以無公害核桃為主發展小雜果種植基地、在中北部發展優質專用小麥基地、在北部發展省級"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示範基地"。全鄉已建成了韓村、張村、曹寨、大口、草廟等溫棚蔬菜種植園區,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達819公頃。養殖業結構調整方面,逐步向一村一品發展,出現了一批肉牛、生豬、蛋雞、長毛兔等養殖專業村。初步形成以種帶養的良性循環,經濟效益逐步提高。大口鎮已與洛陽春都集團等省內外知名企業簽約,發展無公害種植、養殖業,蔬菜大鎮、畜牧大鎮發展已成規模,擁有洛陽市第一家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的"大口"蔬菜商標。大口鎮已逐步形成了"南果北菜+區域特色"的農業結構調整新格局並努力向"種、養、加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新格局發展。

大口鎮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反季節蔬菜種植。全鄉有日光溫室1800個、塑料大棚1500個、中小棚1000個。菜農種植的反季節蔬菜有番茄、芹菜、黃瓜、豆角等多個品種,不僅在本地受歡迎,還銷往三門峽、鄭州等地。[3]

教育發展

河南省偃師市大口鎮中學位於偃師南部坡嶺地區,創建於1951年,前身是偃師三中、大口公社五七高中,1983年改為大口鄉中,是偃師市明星學校、偃師市名校、洛陽市示範初中,並於2005年9月21日通過洛陽市規範化初級中學驗收,11月4日獲得獎牌,成為第一批洛陽市規範化初級中學。我校占地90餘畝,建築面積11500平方米,現有26個教學班,1500多名學生,94名教職工。學校建有綜合教學樓、教職工宿舍樓、學生宿舍樓、學生伙房和連接南北兩院的地下通道,擁有儀器室、實驗室、微機室、圖書室、體育器材室等。學校的體育場占地40餘畝,有標準的400米環形跑道、足球場、水泥籃球場等。在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和支持下,該校的遠程教育裝置和多媒體教室正在籌建中。學校教學區、活動區、生活區,分布合理、設施齊全、綠化到位、環境優雅,是名副其實的"庭園化單位"和"花園式學校"。

招商引資

大理石、花崗岩板材加工項目:該項目位於偃師市區西南25公理大口鄉山張礦區內。項目區內大理石、花崗岩資源蘊藏豐富,花色品種奇異,石質堅硬、抗壓、抗折度大、光澤度強,具有極高的開採價值。大理石儲量達1807萬立方米,花崗岩儲量達1.26億立方米。經地質勘查初步探明大理石品種有肉紅玉、彩雲玉、虎皮黃等品種;花崗岩有雪花青、芝麻點玉、紫紅玉、米黃玉、玫瑰紅、豆沙青、牛肉紅等品種,其中雪花青、米黃玉為稀世珍品。 項目區距207國道10公里,距隴海鐵路17公里,距開洛高速公路23公里,均有省道或市道與其連接,交通十分便利,水、電供應充足。相鄰馬村石雕刻藝術工藝精湛,勞動力資源豐富,為建設大理石、花崗岩板材加工項目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大理石、花崗岩經加工後可廣泛用於裝飾、建材等行業。隨着眾多消費者對家庭裝飾、居住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大理石、花崗岩板材製品將越發受到青睞,該項目 前景良好。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優化環境、強力招商、做大四行、爭創和諧"的發展思路,求真務實,社會各項事業均保持了較好的發展勢頭。2013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52775萬元,同比增長6.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59404萬元,同比增長16.9%;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7548萬元,同比增長31.9%;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10714元,同比增長11.4%;財政收入完成1866萬元。

積極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城鎮面貌日益改善。不斷加大投入,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加強鎮區環境綜合治理、生態建設、新農村建設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目前,鎮區建設"七個一"工程深入推進,除污水處理設施正在完善規劃外其餘均實施到位。搶抓時機,適時啟動鎮區部分路段改造工程,投資1400萬元沿街門市改造項目已全面建成;投資2000餘萬元的府周路大口段已全線竣工,投資120萬元的五豐庫壩段已修復完工,全長3公里,總投資200萬元的張引路修復工程,已全面投入使用,極大改善群眾地出行。

特色村屯

董村位於偃師市大口鎮最東南的山區,是一個貧困村,其中第七村民組只有40戶人家,210口人。年復一年,董村已經走出了很多人才,說起考大學,村民們認為"很平常"。村長劉世通說,全村村民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尊師重教"。

偃師市大口鎮西寨村,位於大口鎮西南三公里,原村名肖村西寨;萬安山北,丘嶺地區全村兩千多口人;該村雖地處坡嶺地區,然全村民間文化傳承尤盛,吹拉彈唱人才層出不窮,為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繼承先輩文化基業,現將西寨村戲劇發展作一特寫,以作紀念:"民樂國昌盛,樂民趣無邊。戲如春雨露,苑內花更鮮。華夏文明數千年,戲劇文化洛偃傳,鼓鑼鑔鈸琴弦伴,舞台雖小天地間。帝王將相忠奸辨,官場民間貪與廉,世間百態惡與善, 告誡世人愚和賢。文明和諧全民建, 全靠科學發展觀,安居樂業民心愿, 精神文明大如天。國策民心齊協力, 城鄉一體在發展,民樂戲苑戲樂民, 園中夢內夢中原。"

據考,1928年至解放初期,西寨村愛好者自發組織為了祭祖拜神的海神班,由李書奇、李書梓、李永法、李新儉、李長福、李長學、杜玉泉等組成了第一支文藝團體,從此,寧靜的山村有了新的活力。

解放後,1952年春,由於社會發展,群眾對藝術水平要求提高,眾鄉紳協商,由杜玉泉出面聘請登封的劉金水老師,第一次進入西寨村指導排戲,轟動全村。該村參與人員有,主弦李玉章,武場李澤生、李元洪、李宗元、李東元;演員:李戰報、李文彪、李遂生、李紹白、李進帥、李鳳五,李克貴等;演出節目《馬棚封官》,當時因無有服裝等級,所有演員一律身披包袱,頭頂手巾,但是他們仍然一絲不苟地為村民演出。

1953年,隨着社會發展和群眾對藝術水平提高,特請杜玉泉出面聘請老藝人,河南曲劇創始人耿庚辰,段章芳,石壩李銀珠對西寨村演出劇目進行指導,在李彥超率領下正式組成文藝團隊,村里群眾情緒高漲,遙相呼應,自發捐糧捐款捐物,籌集經費。為聘請段章方、李銀珠老師排戲,西寨村李萬章趕着牛車,在自家油房備十斤棉油,兩袋小麥作酬謝;樂隊李玉章、李祖告、李少竹,武場李澤生、李元洪、李東元、李宗元,演員有以上人員增添李貴宗、李黑、李東盈、李進安、李少卿、李振松、李彥章,排出劇目【吊打寶童】【斬荊堂】【雷公子投親】【吵樓】【三法司】【血手印】【徐延昭買子】【金鐲玉環計】,優秀劇目到寇店的常村,朱窯,高龍的燕樓,等地演出;1956年,戲劇發展增速,藝術水平提高,村紳李占奎先生提出,要打破封建意識,新增一批婦女演員參與,李鳳彩、李新桃、李桂枝、杜愛群,男演員李萬松、李煥章、李建書、王秀鐸、魏永和、李明理、李五輩、李德金、李書修;新增劇目【白蛇傳】【打鑾駕】【絲絨計】【趙氏孤兒】【卷席筒】【三滴血】。

進入1960年,西寨村建立第一個黨支部,李書田任西寨村第一任黨支部書記,西寨村戲劇事業,更新換代,吸引一大批人才加入,形成以李少竹、李旭峰為核心的文藝團體,使劇團增添新的活力;文場李少竹為主弦,配李旭峰二胡,李風元三弦,杜守仁笛子,武場李澤生、李正祥、李竹林、李書修,演員:李彥章、李建書、李進峰、李少恩、李國撈、李萬松、李鐵安、李曉林、李風山、李松峰、李占土;女演員李祖凡、李新菊、李愛月、李巧月、杜愛菊、杜愛仙、李愛桃、李淑彩。

1965年,根據國家形勢,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根據在登封縣曲劇團任導演的李少白先生提議,轉入時裝劇的階段,排演出以新人新事,助人為樂,好人好事,及抗日戰爭,為題材新劇目【三世仇】【審椅子】【瓜田會】【借牛】【買牛】【扒瓜園】【兩塊八】【逰鄉】【掩護】【生死關頭】【送寶書】【家庭講用會】,主弦以杜守仁為主,到四鄉八鄰演出,當時全村群情激發,湧現出為文藝事業的無名人物,如於清奇,於清卷弟兄兩個,劇團在寇店常村演出期間,傾盆大雨連續幾天,當時全村只有十三雙膠鞋,他們千方百計收齊,冒雨送到演出地,李萬升跟隨不辭辛苦,點當時只有兩盞氣燈手凍紅哈口熱氣,無怨無悔;當時山區小村,在生活難以維持情況下,靠的是各家各戶兌煤油,夜間拍戲,白天生產,但演職員工,不管狂風暴雨還是冰天雪地,從不間斷,群情激昂,毫無雜念。

1968年,各地成立革命委員會,西寨村革命委員會主任李書田,選派李金龍同志掛帥,並李春祥同志負責帶隊,特聘請登封縣級曲劇團導演李少白導演執導排戲,新增加人員,李書克、李太保、李明智、李明欣、李從進、李銀爵、李克民、李風軍、李少軍、李兆軒、李留建、李愛玲、李玉靜、李小平、李淑民、李景芳、李葡萄、李春月、李淑月,排出了現代樣板戲【紅燈記】【沙家浜】【掩護】【沙崗村】【渡口】【門合探家】【檳榔下戰鬥】【兩塊八】【游鄉】【劉四姐】,配合以前劇目,為慶祝各村成立革委會巡迴演出,有學校教師李春祥、李萬青、李旭峰、李寶川、李振林等同志參與李振松老師編寫大型組劇【大聯合】【西寨水塘頌】,有音樂教師李萬青老師譜曲,李少白老師導演,劇團全體人員參加演出,樂隊以杜守仁曲胡,李萬青板胡,李風元三弦,李旭峰二胡,李兆軒嗩吶,李元鏡笛子,舞場李澤生、李正祥、李竹林、李書修。曾到鞏義趙城,寇店朱窯、常村、封溝,高龍辛村燕樓,顧縣木閣溝,大口焦村、大口劇院、曹寨、肖村、南寨等地義演,受到當地群眾熱烈歡迎,達到了西寨曲劇團空前盛世。

70年代初,第二代黨支部書記李繼生同志派遣李貴普任領導,增添新人員李淑芳、李竹芳、李竹平、李雙月、李趁英、李愛民、李占芳、李潤靈、李軍若、李風亭、李會民;在繼承老戲劇目基礎上,配合老演員,參加排出劇目【山鷹】【櫃檯內外】【前進路上】【朝陽溝】【出差記】】【點點紅】為公社每年勞模會演出。多次受到表揚和獎勵。為慶祝大口公社在1973年勞模會在焦村煤礦召開,連夜趕排節目,李進峰,李少恩,李建書等劇組人員,三天內背詞帶排完成任務;趕排【山鷹】,派魏永和登封取劇本,時至風雪封山,步行爬山,且只有半天時間,魏永和同志頂風冒雪,不畏嚴寒,按時取回。無名英雄,層出不窮。

1979年,打開新篇章,全國人民在粉碎四人幫,重新恢復古裝戲曲,臘月初三,村黨支部研究春節文藝演出,黨支部書記李永樂派,由李會民、李二濤重新組建,開始古裝戲排練,當時服裝從臘月初七組織八台縫紉機,做戲箱,做道具,但畢竟是古裝戲,演員缺乏經驗,由李彥章為總導演指導,搜集劇本,杜守仁設計唱腔,由於演職員工齊心協力,終於春節是沒有辜負村民期望,【天河記】【搜杜府】【胡延慶北國認父】【清風寨】【徐延昭買子】。文場曲胡及唱腔設計杜守仁,二胡李偉芳,李向娟,三弦李鳳元,笛子李元鏡,李德生。武場李會民、曹留通、李振濤、李宏栓。演員李建書、李進峰、李振松、李有治、李 萬松、李國撈、李少軍、李占土、李尚仁、李鳳停,李軍若、李小民、李鐵橋、李進帥、李潤靈、李淑靜、李花民、李彩霞、李愛欣、李愛民、李嫩菊、李巧玲、李淑靈、李育紅、曹松會、李笑靈。

1980年,冬天任務緊急,經研究決定將劇團集中至離村四里果園,晝夜排練,吃住現場,此次請來了已在河南省曲劇團導演組的李少白先生親臨精心指導,新劇目【大保國】【二進宮】【絲絨記】三部【徐延昭買子】【打銀安】【白金庚私訪】【巧斷】【三子掙父】【小包公】【斬皇子】。特別是李二濤,李振松具都是六旬以上,夜間十一點後,兩位老人互相參扶,頂風冒雪,翻過三十米深溝,早上六點趕到現場,天天如此,從不間斷;李進帥老人,背詞吃力,自備油燈,為不影響全劇進度和其他演員休息,卷個小紙筒,套在燈上徹夜不眠,此舉激動人心,贏得廣大群眾擁護和支持。

83年以後,戲劇進入低谷,時隔12年後,1995年支部書記李貴普,與曹留通、高秀英夫妻協商,以曹留通為主,李彥章、李占報配合,聘請外地劇團主要演員,與本村原來演員李建書、李進峰、李彥章、李振松、李有治等進行春節演出,從此自1995年至2013年18年間每年春節都有外地和本村精彩的戲劇節目。

梨園春節目喜迎新世紀,戲劇事業風靡全省,2000年西寨村河洛大鼓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李明治同志,河洛大鼓洛陽市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占土同志,又一次掀起了西寨村沉默了15年的文藝高潮,當時西寨村黨支部書記李貴普,派李正范為主,李明治、李占土、李元鏡、李彥章組成的領導班子,吸收李建書、李進峰、李振松、李遂照、曹留通、李少軍、劉建生、李鐵創、李振濤、李松臣、李有智、高秀英,鐵小梅、郭潤霞、郭連芝、趙風密、寧文紅、謝素紅、李普桃、李桃靈、姬小紅、李占菊、吳鳳琴、李風元、李德生、張金偏、張黑丑、閆寶良、李會范,排出【打鑾駕】【花廳會】【三子爭父】【拉荊芭】【大保國】【二進宮】【搜杜府】【小姑賢】【見皇姑】為西寨村後來的文藝團體奠定了堅實基礎。 2001年,有於李正范同志工作調動,村黨支部書記李幸樂派出李會民、李國撈、李元鏡重新組建文藝團體,新增添張艷紅、宋小梅等,新排出【清風亭】【釣金龜】【櫃中緣】【招風樹】【鍘西宮】,【丁郎認父】併到臨村經周,楊裴屯,朱窯演出。

2003年,由於人員變動,李會民、李國撈重新組建文藝團體,並由李明智提議共同商定為偃師市大口鄉西寨村民樂戲苑,全班人員李會民、李國撈、曹留通、李遂照、高秀英、李彥章、李建書、李進峰、李振松、李有智、李明治、李占土、劉建生、李鐵創、李松臣、閆寶良、李普桃、李桃靈、李占菊、宋小梅、張艷紅、姬小紅、郭潤霞、寧文紅、杜中普、李萬章、於清卷,在原來劇目基礎上,重新調配人員,增加【借妻】【桃園雨】,以高秀英為導演,曹留通為舞場,李遂照曲胡,張金偏,張黑丑二胡,李風元三弦,李振松低音胡,李振江電子琴。

2004年春節,將【鍘西宮】錄製成光盤,到洛陽唐寺門,嵩縣竹林寺等地演出。2006年參加鞏義宋陵公園戲劇匯演,參加偃師市西亳文化藝術節,增添李治國,排出【鍘太師】,完善了劉公案前三部。

2008年,李五輩同志參加領導班子後,排出【曹寶山招親】【倉娃出嫁】【蜜蜂計】【識破蜜蜂計】【進京趕考】【含冤坐監】【金殿受封】【倉娃坐監】【斬張倉】【卷席筒】。除每年春節為本村活躍文化生活外,到附近農村演出,並於2011年至2013年參加偃師市農民劇團匯演,2011年演出【斬張倉】,2012年演出【鍘太師】,2013年演出【借妻】。

近幾年,由於黨支部書記李明軍、村長李孝祖大力支持下,有演職人員慷慨解囊,自己捐款和企業家李明軍,李孝祖,李德欣,李相雷,李經太,李進常,捐資贊助,購買服裝道具,現新增加演員隊伍張麗萍、楊榮、孫月紅、杜中臣、李建修、李軍若。

梨園花開永芬芳

西寨村戲曲文化歷史,從1928年到現在已有85年曆程,由當初的海神班拜神祭祖,發展到現在,經歷了風風雨雨,受盡了艱難困苦,歷經了歲月磨難,度過了歷史滄桑,有多少為此付出,有多少為此痴迷,有多少為此艱辛,有多少為此歡樂。為戲曲事業貢獻,為戲曲事業悲歡,為戲曲事業苦惱,為戲曲事業吶喊。也曾有五代參與,也曾有父子同台,也曾有兄妹攜手,也曾有夫妻同樂。西寨村五代參與,第一代李書枝、李書奇,第二代李長福、李長學,第三代李進帥、李宗帥、李占報、李占土,第四代李東盈、李德金,第五代李五輩。有李永法、李玉章父子,李新儉、李萬青父子,李煥章、李進峰父子,李澤生、李淑靜父女,李振松、李治國父子,李登周、李有治父子及孫女李景芳、李淑芳、李育紅三姊妹,兄妹杜愛群、杜守仁、杜愛菊、杜愛仙四人,李少白、李少恩、李少軍、李愛桃兄妹四人,李建書、李巧月、李愛欣及侄女李彩霞,李書克、李愛月兄妹,夫妻有杜中普、張艷紅,李少軍、趙鳳密,李振濤,郭蓮枝三對。此段時間曹留通、高秀英夫妻,功不可沒,寒冬臘月在外地演出,心系劇團,雪裡雨里,從不間斷。姊妹花李景芳、李淑芳、李育紅三姊妹,李葡萄、李桃靈、李潤靈三姊妹,李竹芳、李竹萍二姊妹,全家參與多人,數不勝數,真稱為全村各戶上陣,人人都是戲迷,為戲曲做貢獻不辭辛苦,為戲曲做貢獻默默無聞,為戲曲做貢獻忍氣吞聲,為戲曲做貢獻不怕犧牲。為排戲子女助威吶喊,為排戲丈夫送燈打傘,為排戲父母助陣保鏢,為排戲戲迷抱柴取暖。

文化是民族文明之傳統,戲劇是民族之精神,只有文化事業蒸蒸日上,才能證明中華民族的振興,人民的生活水平質量,在黨的十八大精神鼓舞下,為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夢想,建成小康社會,更應該發展文化產業,活躍文化生活是今後不可缺少組成部分。實現中國夢,在新一任中國領導人帶領下,會日新月異,飛速發展,小康社會歷歷在目,活躍農村文化是迫在眉睫,也是愛好文藝者的歷史使命,光榮而艱巨,不可推卸。

地方名人

董全貴,大口鎮翟灣村小學董全貴老師榮獲2007年希望工程園丁獎,並和該校的7名學生走進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演播大廳,參加了頒獎晚會。 希望工程園丁獎是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對教師頒發的最高獎項,旨在表彰獎勵在我國貧困地區基礎教育事業中做出突出成績的優秀教師,倡導尊師重教、關心支持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發展的社會風尚,推動希望工程深入開展。已有5100餘名農村教師獲此殊榮。董全貴是偃師市大口鎮翟灣小學唯一的教師、校長兼總務後勤。他一個人在這個交通不便、條件艱苦的山村中撐起個這個學校整整38年。他教數學、語文甚至體育,他教學前班直到六年級。翟灣小學僅有7名孩子。他的事跡也感了一大批人,董全貴曾獲得"曾憲梓教育獎"等很多榮譽,此次是他再次榮獲國家級教育獎項。

2007年12月16目晚,由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聯手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共同推出的"春暖2007希望工程園丁獎"頒獎晚會隆重舉行。共有63名來自全國希望小學和山村小學的老師獲得2007希望工程園丁獎,其中有6名典型教師代表參加了頒獎晚會,董全貴是河南省唯一參加此晚會的教師。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