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夏館鎮位於河南省內鄉縣北部,東連南召,西鄰西峽,北依嵩縣。面積360平方千米,戶籍人口約24398人(2017年)。轄師家灣、吳崗、栗園、夏館、黃靳、西河堂、青槓樹、黃龍、四台溝、小栗坪大栗坪大莊溝、小湍河、蘆家坪、萬溝、葛條爬、牧珠流、大塊地、湍源19個行政村,218個村民小組,384個自然村。有寶天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地質公園和桃花源景區等風景區。[1]

目錄

簡介

夏館鎮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北部,東連南召,西鄰西峽,北依嵩縣。面積360平方千米,戶籍人口23195人。轄師家灣、吳崗、栗園、夏館、黃靳、西河堂、青槓樹、黃龍、四台溝、小栗坪、大栗坪、大莊溝、小湍河、蘆家坪、萬溝、葛條爬、牧珠流、大塊地、湍源19個行政村,218個村民小組,384個自然村。有寶天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地質公園和桃花源景區等風景區。

鎮情綜述

夏館鎮總面積3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 950公頃,總人口 2.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 2.1 萬人,自然村384個,210個村民小組 ,人口自然增長率4.6%,主要民族有漢族、蒙族、回族。

行政代碼

夏館鎮[代碼]411325101:~200師家灣村 ~201吳崗村 ~202栗園村 ~203夏館村 ~204黃靳村 ~205西河堂村 ~206青槓樹村 ~207黃龍村 ~208四台溝村 ~209小栗坪村 ~210大栗坪村 ~211大莊溝村 ~212小湍河村 ~213蘆家坪村 ~214萬溝村 ~215葛條爬村 ~216牧珠流村 ~217大塊地村 ~218湍源村。[2]

歷史沿革

夏館鎮歷史悠久,因東漢魏將夏侯惇領河南尹,與吳蜀爭奪荊州,在此處設館而得名。夏館之地,春秋初期屬楚國,中期屬秦歸楚,秦屬面陽郡後,隋隸中鄉,唐隸菊潭,五代後周隸內鄉,北宋置夏館保,元代因之,明置夏館關,清時為夏館保,1934年至1948年解放前夕屬夏館鄉。1948年成立夏館區,1985年建鎮至今,鎮人民政府駐地夏館村。[3]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夏館鎮處於豫陝鄂三角地帶

氣候環境

夏館境處暖溫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為本區氣候屬大陸性季風氣候。由於本區山體高大,地形複雜,相對高差1000M,對太陽輻射、氣溫、降水等氣候要素有明顯再分配作用,呈現出典型小氣候牲,夏季最熱時也僅25度。

資源情況

境內礦產資源和以山茱萸為主的中藥材十分豐富。已探明的金屬礦種有金、銀、銅、鉛、鋅、鐵、鉬等,非金屬礦種有大理石、漢白玉、石棉、石墨、瑩石、白雲母、水晶等,還有水質純正的礦泉水資源。

大塊地猴溝漢白玉大理石礦,主體長1500米,平均寬96.6米,85年省地質四隊勘查儲量480萬立方米,礦體為單一厚層礦,礦石為白色透明體,塊度大,成材率高,莫氏硬度為3.1-3. 4,比重為2. 7噸/ M,抗壓強度400公斤/ M,礦石含氧化鈣54.26%以上,氧化鎂0.43%以下,氧化硅0.18%以下,氧化鋁、氧化鐵含量甚微,有害成份少,符合建材業礦生標準,可做建築、裝飾、工藝、雕刻與化工石料。

牡珠琉村的河東、河西組,沿湍河兩岸分布有大量的五彩玉大理石,初步探明儲量為280萬立方米,礦石為五顏六色,花型為水紋型、長條型、圓型或橢圓型,顏色有藍、白、紅、綠、黑等多種顏色相織。故稱五彩玉或七彩玉,礦石石質較硬,成材率高,可做建築、裝飾、工藝、雕刻等用料。

蘆家坪村、萬溝村和葛條爬村及青槓樹村分布有質地較純的黃金礦,預計儲量為40噸。

在鎮黃靳村和板廠鄉北邊約十平方公里處有銅礦,早在唐代已進行開採,遺址有唐洞、元洞、明洞,遺蹟累累,滿山遍布。

寶天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鎮北部的主體林帶,境內物產豐富,以香菇、木耳為主的菌類年產2000餘噸,知名藥材山萸肉產量35萬斤,居全國鄉鎮產量之首。

森林覆蓋率高達95.8%。據初步考察,有植物2911種,占河南省植物總種數的80%;屬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9種,珍稀特有植物52種,是河南省珍稀植物最集中、最豐富的地區:茫茫林海中棲息着陸柄脊椎動物201種,其中金錢豹、金雕、大鯢、紅腹錦雉等25種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昆蟲3000多種,僅蝶類就有180種,占河南省蝶類總種數的80%以上。[4]

參考文獻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