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夏朝禮儀的特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夏朝禮儀的特點

來自網絡的圖片

夏朝禮儀的特點禮,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禮、殷禮、周禮。三代之禮,因革相沿,到周公時代的周禮,已比較完善。夏禮是中華禮儀之邦的奠基,夏的禮制,無論從內容和形式上都以「神」為核心。夏是典型的神權法時代,但作為最古老的朝代,他的禮也具有鮮明的特點。[1]

偃師二里頭遺址是東亞地區青銅時代最早的大型都邑遺址,以其為典型遺址的二里頭文化則是東亞地區最早的核心文化。考古隊在二里頭發現了中國歷史上,包括東亞大陸從來沒見過的遺蹟遺物,而這些考古發現跟夏商周三代以後,一直到明清都是有關聯的。二里頭文化與後來的商周文化一起構成了華夏早期文明的主流,確立了以禮樂文化為根本的華夏文明的基本特質。

禮是不成文的習慣法

「禮是中國古代社會意識形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基本的社會規範,也是中國奴隸制國家的主要法律形式之一,是不成文的習慣法。」,「夏禮是中華禮儀之邦的奠基,夏的禮制,無論從內容和形式上都以神為核心。夏奴隸主對天神極為敬畏,經常舉行隆重的祭祀,無論是國家大事還是個人生活小事,都要通過巫師占卜,向天神『請示』,一切都借天的名義行事。王位是天授予的,稱為『天命』;軍事征伐稱為『天討』;懲罰犯罪稱為『天罰』。」

進入夏朝階級社會以後,古老的原始習俗,凡是有利於鞏固奴隸主階級統治的,都被進一步得到完善和補充,使其更加規範化,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執行。這種不成文的習慣法,通稱為「禮」。

由於這些「禮」是不成文的,加上世代更迭變遷,社會動亂,已無法考證了。但是,孔子在《論語》里有一段精闢的描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這是關於禮儀傳承中最具經典意義的一段表述。

這裡講述了與「禮」相關的四個時間段:一是夏朝之禮,就是在夏朝約471年間形成發展起來的最古典的禮儀制度;二是殷代之禮,吸收夏禮的精華並根據殷商的社會實際加以「損益」形成發展起來的禮儀制度;三是周朝之禮,吸收夏、殷之禮的精華並根據周的社會實際加以「損益」形成的禮儀制度;四是周以後直至百世以後之禮。

孔子在這裡講述了從夏到孔子時期之間3000年(「百世」中國傳統以30年為一世,百世即3000年)間禮儀的傳承問題,商禮「因於」夏禮,周禮「因於」商禮,以後的百世又繼於夏、商、周之禮,由此看來,夏禮為中國這個禮儀之邦奠定了基礎。

質樸」之禮大禹首創

「禮儀是人際交往的前提條件,與社會風尚息息相關。」「夏禹是一個樸素的人,作為原始社會的最後一個部落聯盟首領,他身上還留存着『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思想,夏禮是大禹首創的,當然體現了大禹本人及部落群體的人格和風格。」

就拿祭祀文化來說,夏禮中的祭品就以「朴」為特徵。朴者,本原本質之謂也,《論衡·量知》有言:「無刀斧之斷者謂之朴。張衡《東京賦》亦註:朴,質也。「玄酒明水之尚,貴五味之本也。」夏在祭祀時敬獻給天、地的是「玄酒」和「明水」。

玄酒」是指從潔淨的河裡取來的純水,色深黑,故稱為「玄酒」。其實它根本不是酒,這裡以「酒」名之,只是表示對神靈的敬重。「明水」是指用銅鑒從草葉上取下的晶瑩的露珠。而商、周就不同,他們用的「醴」要比夏用的「水」高貴得多,不過那樣一來,「朴」的本色也就完全失了。

夏人除以水祭祀和以水待客外,還以水生野菜作為祭祀品。夏人有一句名言:「居山以魚鱉為禮,居澤以鹿豕為禮,君子謂之不知禮。」山中本不出魚類,如果你硬是用珍稀的魚類去祭祀,說這種人「不知禮」,他們是理所當然的。

河邊居住的人不會去飼養豬之類的動物,誰要是偏要拿鹿或豬去祭祀,說這種人「不知禮」,他們也是理所當然的。夏人居於水邊,水邊有的是水草和水生野菜,他們就用現采的最上乘的水生野草祭祀,表示他們的誠心。[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