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壞死性外耳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壞死性外耳炎 又稱惡性外耳炎,主要由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所引起,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等其他細菌感染較為罕見,屬於侵襲性感染,會傷害皮膚、軟骨等組織,嚴重時會造成組織壞死,所以又稱為壞死性外耳炎,若沒有妥善的治療,會引發嚴重併發症並危及生命。國外研究指出,惡性外耳炎患者中約有9成患有糖尿病,其他有可能染上此病是免疫力低下的族群。[1]

疾病概述

壞死性外耳道炎是一種伴有侵襲性骨質破壞的進行性、危險性外耳道炎。多見於老年糖尿病患者或有免疫缺陷的病人。本病炎性骨質破壞可呈進行發展,常累及腮腺頜後窩、顱底、腦神經和腦組織,最終因出血、腦膜炎、腦膿腫等危及病人生命。致病菌常為綠膿桿菌。臨床表現為耳痛而且對鎮痛藥有抵抗作用。有漿液、膿性耳漏,也可伴有出血,有臭味,聽力下降,下頜關節運動障礙,全身情況隨病情加重而變壞;外耳道底壁可見肉芽,可並發腮腺炎,頜後窩感染,內耳感染,Ⅴ、Ⅵ、Ⅸ、Ⅹ、Ⅺ、Ⅻ等腦神經麻痹和腦膜炎、腦膿腫,CT顯示骨質破壞。[2]  

症狀辨別

壞死性外耳炎症狀與外耳炎有較明顯的差異,透過症狀就能初步排除:

  • 耳朵會出現嚴重疼痛,持續超過1個月,夜間會有明顯的疼痛感。
  • 耳朵持續有有黃、綠色的分泌物產生。
  • 轉動頭部,耳朵疼痛會加劇。
  • 耳道常覺得非常癢,並且耳朵出現明顯的紅色腫脹。
  • 持續性的發燒。
  • 若侵犯到喉嚨:會造成喉嚨疼痛、失聲、吞嚥困難等喉炎症狀
  • 若侵犯到面部神經:最常影響是顏面神經,常造成臉歪嘴斜、面部肌肉無力、眼睛無法緊閉等狀況。[3]

壞死性外耳道炎起病較急,耳痛與耳流膿為主要症狀。耳痛呈持續性,逐漸加劇,常放射到同側顳部。外耳道底壁骨與軟骨部交界處皮膚開始有糜爛,繼而肉芽增生;外耳道、耳廓、耳屏均可腫脹,有明顯觸痛及耳廓牽引痛。乳突部亦有腫脹與壓痛;鼓膜穿孔或壞死;但病輕者亦可不累及鼓膜與內耳。經一般抗炎治療,常無明顯療效。病情可繼續發展,向下侵犯顱底,或通過外耳道軟骨裂隙及軟骨、骨組織、腮腺及鄰近的血管與神經,導致顳骨或顱底骨髓炎、多發性神經癱瘓,其中面神經受累最多見。病變波及頸靜脈孔者,則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及副神經受損。感染向前擴展可侵及顳下窩,終因引起大出血、腦膜炎、腦膿腫、腦軟化而死亡。[4]

治療

治療惡性外耳道炎應從三方面入手:控制糖尿病、手術清創、應用抗生素。

手術清創時應力求除盡所有的壞死組織,必要時可以切除耳廓及大部分顧骨。長期應用抗生素,如慶大黴素妥布黴素按隆吩青黴素苯咪哇青黴素隆甲按行頭抱菌素等,防止假單胞菌性骨髓炎復發。高壓氧治療可以提高組織氧水平,有利於多形核白細胞 更好地發揮功能,可以作為輔助療法。儘管如此,惡性外耳道炎預後不佳,死亡率在23~67%左右。

對進行性發展的外耳道炎,尤其是老年患者或經積極炕炎治療無效者,應提高警惕,詳詢病史,送膿液培養,作學血糖,唐尿糖及有關血象和營養狀況等方面的檢查,外耳道峽部底壁出現肉芽組織有助於診斷,血沉增快亦可作無診斷參考,顳骨X線斷層拍片或CT掃瞄可估計病變範圍或有無死骨形成。應與惡性腫瘤鑒別。

受應控制糖尿病,給予強力有效的抗生素治療。如妥布黴素和羧吩青黴素與慶大黴素聯合應用,有協同作用。可提高療效,還可應用多粘菌素B等對綠膿桿菌敏感的藥物,早期施行根治清創手術,除盡壞死組織,防止炎症擴展,可減少死亡率,還應注意治療貧血及營養不良等。以增強機體抵抗力。[5]

預防

美國耳鼻喉科學會(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y)建議不要使用棉花棒、手指或任何其他工具來清潔耳朵,因為後果是弊多於利。容易受細菌感染引起併發症。[6]

防止污水入耳。在洗頭、游泳之前可以用特製的橡皮塞或乾淨的棉球堵塞外耳道。[7]糖尿病、內分泌紊亂、慢性便秘和貧血等也易誘發此病。需自我調理預防。[8]

注意衛生,尤其兒童。凡化膿性中耳炎、耳癤腫、嬰兒濕疹,應格外注意局部的干淨與乾燥,保持耳及其周圍清潔,並註意不要亂掏耳朵。宜吃清熱消炎的新鮮蔬菜,如芹菜絲瓜茄子薺菜蓬蒿、黃瓜、苦瓜等。忌吃刺激性和辛辣食物, 避免外耳道受到刺激。忌一切海鮮食物、榨菜芥菜雪裡紅等食物。[9]

中醫治療

外耳道炎中藥滴耳:馬蘭鮮葉適量洗淨、搗爛取汁滴耳。或滿天星鮮草適量,揉汁塗。[10]

影片

by YouTube 耳朵進水別用棉花棒受傷恐外耳發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