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罈子嶺旅遊區是長江三峽壩區最早開發的景區,因其頂端觀景台形似一個倒扣的罈子而得名,該景區所在地為大壩建設勘測點,海拔262.48米。 1997年以來,湖北省宜昌市陸續加大對長江三峽工程罈子嶺旅遊區的資金投入,2000年被評為國家首批AAAA級風景區。[1]

目錄

氣候特徵

宜昌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雨熱資源豐富,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約17℃。

景區介紹

罈子嶺因外形象一個倒扣的罈子而得名。景區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整個景區包括觀景台、浮雕群、鋼鐵大書、億年江石模型室和綠化帶等,綜合展現了源遠流長的三峽文化,表達了人水合一、化水為利、人定勝天的鮮明主題。

罈子嶺因其山體形狀酷似四川人做泡菜的罈子倒扣在山頂上而得名,海拔262.48米,是三峽壩區15.28平方公里征地範圍內的海拔制高點,登上罈子嶺的頂部觀景台,可俯瞰三峽壩區的施工全貌,飽覽西陵峽黃牛岩的秀麗風光和秭歸縣城的遠景。

罈子嶺是了解三峽文化、觀賞三峽美景、宣傳三峽工程的旅遊景區,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絕佳場所。三峽罈子嶺已成為三峽工地的代名詞,江澤民、李鵬、朱鎔基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登臨。中外遊客遊覽三峽工地,罈子嶺是必選和首選景區。作為一處旅遊景區,罈子嶺交通便利,遊覽設施齊全,安全、衛生、通訊狀況良好,旅遊商品豐富,綜合管理完善,環境保護有力,旅遊資源品位突出。在三峽工程施工期間,年接待人數已達40至50萬人,其中外賓在10萬人以上,國家旅遊局對此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授予國家AAAA級景區殊榮。

罈子嶺景區是三峽工地的制高點,是觀賞三峽工程全景的最佳位置。整個園區以高度的遞增從上至下分為三層,主要由模型展示廳、萬年江底石、大江截流石、三峽壩址基石、銀版天書及罈子嶺觀景台等景觀,還有壯觀的噴泉、秀美的瀑布、蜿蜒的溪水、翠綠的草坪貫穿其間,放眼望去,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仿佛置身於美妙的樂園。

有關傳說

相傳當年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在神牛的幫助下打通夔門,推開了400里水道,川江的百姓感恩不盡,以巨舟載24頭肥豬和一大壇美酒前來犒勞。行至三斗坪時,卻見那神牛騰雲而去,只在那高山上留下了個影像,後被百姓稱為黃牛岩。那大禹也追蹤神牛遠行,遺留下了一尊巨石作為紀念。人們深受感動久久不肯離去,令巨舟在江中守候,結果巨舟化成一座小島——中堡島。船上的肥豬則投入江中,變做24座礁石,而那壇美酒則放在了左岸,幻化成流傳至今的罈子嶺。據說,每逢晴朗天氣,微風拂過,峰間江中,酒香醺醺,還真令人心醉。[2]

景點介紹

潤生源浮雕群

罈子嶺的壇體四面是一組大型銅板浮雕。正面是三個雄壯的男性攜手在水流中旋轉,形同水輪機渦殼,表現了萬物以水為生的強大力量。其上為虎,下為鳳,表達出三峽工程的地理與文化背景,因為三峽壩區在巴楚之間,古巴人尚虎,楚人崇鳳。再往兩邊,上游一側是一個現代男人和大禹的形象相疊,大禹手持鐵鏟,顯示中華民族治水的悠久傳統,現代男人手持三峽基石岩芯,象徵現代水能利用的科學觀念。他們的背景有傳說中幫助大禹治水,後來化為巫山十二峰的的十二位仙女,還有三峽大壩建設和庫區移民的場景等等。

相對應的下游一側的浮雕中心人物是一個現代青年女性與一位仙女,手持花朵、果實,背景有植物、動物、魚類等,還有東方明珠、上海碼頭、外灘大樓、巴楚樂舞、大足石刻等等形象,反應了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沿江經濟發展及旅遊業等的促進作用。背面一塊浮雕中心部位是傳說中黃牛助大禹治水合力開峽的景象,峽石和流水向兩側展開,下面有縴夫、船夫、埋葬水難者的白骨塔、漂在水患中的孩童房屋等,場面十分悲壯。

萬年江底石

江底石,花崗岩質地,重達20多噸,習慣稱為「萬年江底石」,「萬年」並不是說它只存在一萬年或幾萬年,「萬」只是個概數,說明它的歷史悠久,實際上,經科學家們考證,它距今已有8億年的歷史了。人們可以從它身上了解長江古老的過去,讓人們站在它面前感慨世事變遷,滄海桑田的變化。石頭上還有一些鑽探機留下的鑽孔,它們是最早的一批水電專家、地質勘探者在考察壩址時留下的。它凝聚着中國幾代人的夢想,現在夢想正在慢慢成為現實,使無數中國人不斷激勵自己,勇往直前,開拓新的未來。這塊石頭就是從圍堰基坑裡挖出來的。[3]

旅遊交通

  • 航空

宜昌三峽機場距市區26公里,有飛往中國各地的航班。

  • 鐵路

從宜昌始發有到北京、鄭州、柳州等地的列車。

  • 公路

宜昌的交通十分方便,它是湖北省的公路交通樞紐,從湖北省會武漢乘班車四個小時就可以到宜昌。[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