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聖德尼修道院大教堂

聖德尼修道院大教堂哥特式建築,公元1140-1144年,由蘇傑長老改建,被譽為世界不朽的建築之一。

目錄

彩色玻璃靈感

十二世紀初,巴黎近郊的聖德尼修道院﹝Abbey Church of Saint-Denis﹞的院長蘇傑﹝Abbot Suger﹞,從教堂寶庫中閃爍的珠寶與當時廣泛被使用的彩色玻璃中得到了一個靈感。他認為借着注視華麗的材料或許能夠將一般人的精神提升到更能完全注視上帝的國度。他的這種觀點,後來將低矮、黑暗、厚重、照明不清的仿羅馬式教堂徹底的改變了。

教堂玻璃為西方建築裝飾品,常見於教堂,裝置於建物牆面上。在伊斯蘭教的清真寺,教堂玻璃藝術[1]也很常見。彩繪玻璃圖案豐富亮麗,居室中彩繪玻璃的恰當運用,能較自如地創造出一種賞心悅目的和諧氛圍,增添浪漫迷人的現代情調。其作用原理是,當日光照射玻璃時,可以造成燦爛奪目的效果。

而在電燈時代,夜間從教會內放射出的彩光,又是氣象萬千。早期教堂玻璃多以聖經故事為內容,以光線配合圖案的效果感動信徒。而一些教會所在地本地的傳說和神話,也會進入其主題之中。近代以來,教堂玻璃不僅出現在教堂,也在許多一般建築中獲得應用。在中國的建築材料分類上,稱為"教堂玻璃彩色花窗"。

教堂玻璃的製作,要求較高的美學[2]設計與科技工藝條件,尤其是大型教堂玻璃花窗往往高達十餘米或數十米,對材料、技術的要求甚高。教堂玻璃花窗的安置實際上不是為使建物內部的人能透視外部,所以花窗,特別是大型花窗,實際上承擔了「牆」的功能,是透光的牆。

尖拱

首先運用了尖拱帶來的自由發揮空間。在仿羅馬式的半圓拱當中,距離中心點的高度和寬度是相等的。不過尖拱因為有幾種不同的曲率,即使寬度不同,仍能維持原本的高度,因此拱廊可以有幾根柱子靠得近,而拱頂仍然等高。此外,高和寬都不一樣的柱子與高和寬都不同的拱頂成直角相接,這樣低矮的側廊就能連接較高的翼殿,翼殿再連接更高更寬的中殿。

輕盈

但這座教堂的與羅馬式教堂最大的不同在於它的輕盈與明亮,這與其窗戶設計有直接的關係。在此窗戶不是只在牆上開一個洞而已,它占了整面牆的面積,並且延綿四周,成為透明的建築。而裝飾窗戶的彩色玻璃,設計美觀,陽光從外面瀉進,透過五彩繽紛的色彩,製造出聖潔的氣氛。

半圓迴廊

從公元 1140 年到公元 1144 年,蘇傑院長在聖德尼修道院以尖拱﹝pointed arch﹞與肋筋﹝vault rib﹞的建築技術建造了半圓迴廊﹝Ambulatory﹞。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這是一種新的建築技術,因此到了十三世紀與十四世紀,人們反而將這種形式的「哥特教堂」稱為現代建築,認為其設計非常具有原創性,因此聖德尼修道院的半圓迴廊便成為哥特式風格建築的發源地。

所以,雖然聖德尼修道院地處於鄉間,但卻影響了城市的教堂建築。從十一世紀初開始,城市開始繁榮,主教躍升到重要的地位,雄偉的天主教堂遂成為藝術的精華。而哥德式建築自聖德尼修道院之後,更是發展了尖頂肋骨交錯拱頂〔pointed cross rib vault〕的技術,規模與氣勢越來越大。

聖德尼修道院具有哥特藝術教堂建築風格的三大特徵:尖拱﹝pointed arch﹞、拱肋﹝vault rib﹞和飛扶壁﹝flying buttress﹞。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