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土地骨皮

外文名稱:Land bone skin

藥品名稱:土地骨皮

別名:大青根

主要適用症:清熱,解毒,祛風,除濕

用法用量:煎湯,3~5錢(鮮者1~2兩)

性味:苦,寒

分布:江西、湖南、貴州、雲南等地

土地骨皮是大青根的一個別名。大青根,中藥名。為馬鞭草科植物大青ClerodendrumcyrtophyllumTurcz.的根。分布於華東及湖南、湖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清熱,涼血,解毒之功效。常用於流感,感冒高熱,乙腦,流腦,腮腺炎,血熱發斑,麻疹肺炎,黃疸型肝炎,熱瀉熱痢,風濕熱痹,頭痛,咽喉腫痛,風火牙痛,睾丸炎。

目錄

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高1-10米;幼枝被短柔毛,枝黃褐色,髓堅實;冬芽圓錐狀,芽鱗褐色,被毛。

葉片紙質,橢圓形、卵狀橢圓形、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6-20厘米,寬3-9厘米,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通常全緣,兩面無毛或沿脈疏生短柔毛,背面常有腺點,側脈6-10對;葉柄長1-8厘米。

傘房狀聚傘花序,生於枝頂或葉腋,長10-16厘米,寬20-25厘米;苞片線形,長3-7毫米;花小,有桔香味;萼杯狀,外面被黃褐色短絨毛和不明顯的腺點,長3-4毫米,頂端5裂,裂片三角狀卵形,長約1毫米;花冠白色,外面疏生細毛和腺點,花冠管細長,長約1厘米,頂端5裂,裂片卵形,長約5毫米;雄蕊4,花絲長約1.6厘米,與花柱同伸出花冠外;子房4室,每室1胚珠,常不完全發育;柱頭2淺裂。果實球形或倒卵形,徑5-10毫米,綠色,成熟時藍紫色,為紅色的宿萼所託。花果期6月至次年2月。[1]

植物種屬

馬鞭草科植物大青。

分布區域

分布於華東及湖南、湖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700m以下的平原、路旁、丘陵、山地林下或溪谷旁。

藥用價值

功能

清熱,涼血,解毒。

主治

用於流感,感冒高熱,乙腦,流腦,腮腺炎,血熱發斑,麻疹肺炎,黃疸型肝炎,熱瀉熱痢,風濕熱痹,頭痛,咽喉腫痛,風火牙痛,睾丸炎。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鮮品30-60g。

藥理作用

抗內毒素作用。

相關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治偏頭風。」

2、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散瘀止血。治腸炎,菌痢,咽喉炎,扁桃體炎,腮腺炎,感冒發熱,齒齦出血。」

3、《廣西本草選編》:「清熱解毒,涼血。主治菌痢,黃疸,扁桃體炎,腮腺炎,急性喉炎,牙周炎,預防流腦,偏頭痛。」

相關配伍

1、治感冒:大青鮮根30g,連翹、板藍根各9g,甘草3g。水煎,分2次服。(《福建藥物志》)

2、治乙腦、感冒發熱、腮腺炎:大青根60g。水煎服。每日2劑。(《江西草藥》)

3、治高熱頭痛等症:大青根15-30g,生石膏45-60g。水煎服。(《中醫藥研究匯編》)

4、治麻疹以後之煩亂,咳嗽痰多:大青根30g,淡竹葉(有小塊根者)15g,桑葉6g,梔子15g。煎汁代茶。(《中醫藥研究資料匯編》)

5、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大青根、美麗胡枝子各15g。酒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6、治熱痢:大青根15-25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挖,洗淨,切片曬乾。[2]


植物文化

傳說

話說有一天。慈禧太后覺得胸悶,眼睛模糊。朝廷御醫診治無效。有位錢將軍對御醫們說起了一件事。原來,他母親也曾患過類似的病,後來,一位土郎中,挖來枸杞根,洗淨後剝下根皮。囑其煎渴服用而病癒。眾御醫聞之,便推舉錢將軍獻方。 慈禧太后立即詔令錢將軍回鄉取藥。錢將軍不負重望,從家鄉取回一大包枸杞根皮,親自在太醫院煎好藥湯,送至內宮,照護太后用藥。幾天後,太后眼睛漸漸明朗,精神也好多了,便問錢將軍用何種妙藥。錢將軍忖思,枸杞的「枸」和「狗」同音,為免太后生疑,便擇個吉利名稱--「地骨皮」。太后欣然讚嘆:「好,我吃了地骨之皮,可與天地長壽!」從此,枸杞便叫地骨皮了。[3]

參考資料

  1. 土地骨皮,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土地骨皮,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3. 地骨皮的功效與作用,蘋果綠, 2013-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