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四川省氣象災害預測預警工程實驗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四川省氣象災害預測預警工程實驗室根據省工程諮詢研究院評審專家組意見,四川省發改委正式發文(川發改高技[2020]557號),同意由我校大氣科學學院申報的「四川省氣象災害預測預警工程實驗室」正式立項建設。

簡介

該工程實驗室的主要建設任務和目標包括:圍繞大數據[1]產業技術進步及科技成果轉化的迫切需求,聚焦醫療氣象服務與預警、大氣污染潛勢預報與數值模式預報、精細化數值預報等關鍵共性技術,突破複雜地形輻射算法、複雜地形近地層與大氣邊界層參數化優化方法、多源數據同化方法、大氣污染潛勢預報技術、醫療大數據挖掘等技術瓶頸,帶動氣象災害預警預測產業創新發展。

相關資訊

大氣科學學院「陸面過程與大氣邊界層團隊」科研人員赴青藏高原開展水汽輸送特徵科學考察

2020年8月17日至27日,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項目科考任務「江河源區陸-氣相互作用與水汽輸送過程的互饋研究」(2019QZKK0105)的資助和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的協助下,由大氣科學學院「陸面過程與大氣邊界層團隊」(以下簡稱陸麵團隊)的王磊、賴欣和楊顯玉三位老師和研究生組成的科考分隊,對青藏高原地貌、氣候特徵和自然環境、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薩部(以下簡稱青藏所拉薩部)的科研平台和野外觀測系統以及青藏高原的水汽輸送特徵進行科學考察。主要考察區域在拉薩市的達孜區、墨竹工卡縣和林芝市的工布江達縣、米林縣和墨脫縣等。此次科考行程共計1000多公里,沿途海拔落差最大處近4000米。科考隊克服了青藏高原高海拔、高寒、缺氧[2]等環境下的種種困難,收集了大量的科學考察資料,同時積極向當地群眾詢問了有關青藏高原地貌、氣候和環境變化的公眾認知,順利完成了本次科考任務。

本次科考任務的重點是考察青藏高原水汽輸送特徵。青藏高原具有南極、北極之外最大的儲冰量,是亞洲12條重要河流的發源地,為超過20億人口提供了必須的水資源,被稱為「亞洲水塔」(徐祥德等,2019;姚檀棟等,2019)。大量的水資源以冰川、積雪、湖泊和河流等形式儲存在「亞洲水塔」地區。水汽輸送決定了「亞洲水塔」水資源的基本分布特徵和變化趨勢(周天軍等,2019)。了解青藏高原水汽的輸送機理,有助於揭示「亞洲水塔」水資源的動態變化過程,對研究我國及東亞天氣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雅魯藏布大峽谷由於其獨特的地形,成為印度洋向高原輸送水汽的最大通道,沿通道形成氣流上明顯北伸的「濕舌」(高登義,2008;楊逸疇等,2009)。科考隊對大峽谷內的水汽輸送特徵、垂直氣候帶及植被特徵,大峽谷及周邊的高山、河谷、濕地和冰川等進行了實地考察。通過考察發現,水汽通道帶來充足的印度洋的水分和熱量,造成大峽谷的特殊降水分布,並造就了藏東南特殊的海洋性氣候環境。這種氣候背景使藏東南地區出現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生態景觀,與青藏高原同緯度大陸性氣候環境和景觀迥然不同,存在着從鬱鬱蔥蔥的亞熱帶景觀向上逐漸過渡到冰雪帶的垂直氣候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