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武術協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四川省武術協會中國武術是一項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具有獨立體系和多種社會功能的運動項目,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剝離與凸顯出來的民族體育文化形式,根植於中國特有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土壤之中,具有自己獨特的內涵和民族文化特徵。從古到今,武術始終伴隨中華民族文化[1]發展一路走來,已經成為公認的中國文化全息載體,成為中國的「國粹」,被世界公認為中華民族的符號。
四川地區的武術運動自古以來便是中國武術範疇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植於四川的武術統稱為「峨眉武術」,被譽為中國武術三大流派之一,在國內外具有廣泛的影響力。20世紀80年代,國家體委對中華武術進行搶救性挖掘整理,在四川地區收集到了68個門派、2368種徒手、器械、對練套路、練功方法和技擊項目,比同期收集到的少林派武術250多種更為豐富多彩,歷史起源更加久遠。建國以來,四川省武術運動[2]得到了蓬勃的發展,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湧現了一批在國內外知名的武術名家。如「武醫宗師」鄭懷賢,新中國第一代「猴王」肖應鵬等。
鄭懷賢又名鄭德順,河北省白洋淀安新縣安新鎮北辛街人。中國著名中醫骨傷科專家、武術家、教授。歷任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常委、中國武術協會主席、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理事、全國運動醫學學會委員、四川省政協常委、中華醫學會四川分會副理事長、成都運動醫學學會主席、成都體育學院運動醫學系主任、成都體育學院附屬體育醫院院長等職。鄭懷賢因其造詣,被後人尊稱為「武醫宗師」、「骨傷聖手」。
鄭懷賢先後師承李洱慶、魏昌義、魏金山、孫祿堂等人。1936年,經過激烈地層層選拔,成為國家國術隊員之一,赴柏林11屆奧運會表演國術。鄭懷賢回國後,輾轉到成都,被聘請到成都體育學院任教。他一手創辦了「武術系」與「運動醫學系」。鄭懷賢在成都體育學院武術系工作期間培養了大批武術人才,為峨眉武術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鄭懷賢主要著作有《正骨學》、《傷科診療》、《傷科按摩術》、《運動創傷學》、《實用傷科中藥與方劑》等。參加編寫了《中國中醫百科全書·運動醫學》、《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學傷科學》部分條目並任編委,曾獲1978年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獎。其中的《正骨學》已被譯成外文,傳播到海外多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