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裡「耙耳朵」這個詞起源於何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耙耳朵 |
中文名 : 耙耳朵 所屬地區:四川方言 |
耙耳朵,在這一方土地上,曾有這樣的口頭語:「朝山會上,敢於理直氣壯去見聖母娘娘,才算個好丈夫!」所以朝山會上,很多男人爭相去朝拜聖母,怕的是別人說閒話。女人朝拜聖母是為了證明自己管住了男人。 [1]
「耙耳朵」,是男人怕老婆的代名詞
據我所知,男人怕老婆有三種情況:
一是老婆很強勢,處處比男人能幹,男人事事都要聽老婆拿主意,只好當了「耙耳朵」。
二是男人疼老婆,愛老婆,事事、處處讓着老婆,心甘情願當「耙耳朵」。
三是男人做了虧心事,在老婆面前直不起腰,抬不起頭,當然怕老婆,不得不當「耙耳朵」。
還有一說,「耙耳朵」是四川的特產。其理由是:四川的男人十有八九都怕老婆。
其實,四川的男人對「耙耳朵」這個雅號並不反感,而且樂意當「耙耳朵」。
我發現,凡是冠以「耙耳朵」這個雅號的男人 ,都有一種幸福感。說明自己討了個撐得起門面,當得了家,理得了事,值得男人敬畏的好老婆。
我還發現,被賦予「耙耳朵」男人 的家庭,十有八九都是妻賢兒女孝,家和萬事興的好人戶。
我們這兒有句口頭語:「娶好一門親,幸福三代人。」
還因為,妻子強勢,管得住男人,男人才不會在外面吆二喝三,惹事生非。我們這兒的男人,都自覺自愿地當「耙耳朵」,讓老婆把自己管着。
為什麼「耙耳朵」男人偏偏就出在四川?
因為,四川有個地方是「耙耳朵」男人的發源地。
這個地方,就是中國最美鄉鎮——四川省三台縣郪江鎮。
郪江這個「郪」字,是「妻」字旁邊加個耳朵。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上,只有周時的郪丘(今山東境內)和漢時的郪縣兩處專用。
當然事出有因。
兩千多年前的郪縣,這塊地盤上,曾經是部落酋長制,由酋長一統天下。
據傳,掌管部落大權的酋長又稱王爺,王爺背後當然有王母。如果王爺不為自己的「臣民」幹事,或者亂幹事,回到王府「後宮」,就要被王母揪着耳朵問責。
王母管王爺的事傳到民間,女人們也都效仿王母以揪耳問責的方式管好自己的男人。
由於王爺有王母管着,在民間,丈夫有妻子管着,自然而然就出現了「國泰民安」「物阜民豐」的良好局面,西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在此地設縣時,因此地曾被稱為妻子當家的母系社會,就定名為郪縣。
所以,有人認為,當年的郪縣,如今的郪江鎮是「耙耳朵」男人的發源地,還說 「鐵證如山」。
前些日子,我去郪江、安居接地氣時,順便作了考證。「鐵證」果然「如山」。
(1)很多文人墨客都說,「男人是一座山」,「女人是一條江」。然而,在郪江,供奉王爺的「王爺廟」偏偏就在郪江的江邊;供奉王母的聖母廟,卻在挺拔雄偉的高山之巔,被後人稱作聖母山。
(2)全國所有的城皇廟裡,只供奉城皇爺的神像。唯有郪江的城皇廟裡,塑有女城隍的神像。
城隍會期間,城皇爺出巡時,還必須是女城隍被抬着走在最前面。民間曾有口頭語:「城隍老爺都懼怕城隍娘娘,哪有男人不怕老婆」?
(3)四川三台郪江的城隍廟會不曉得從哪一年興起的,而且年年趕會,特別熱鬧,多達數萬人,卻從來沒有出過治安事故。
這是因為,來趕會的本地男人怕被老婆揪耳朵,一個二個都很守規矩。來趕會的本地女人,是來暗中監視自己的男人,當然得以身作則。外地來趕會的男男女女,多是妻子陪伴着丈夫來學見識的,所以,都自覺地遵守公共秩序。
(4)郪江鎮和相鄰的安居鎮每年都要趕「朝山會」。
就是一年一度朝拜供奉郪王母的「聖母山」。數以萬計的信眾,有一個重要儀式,就是由一位大家公認的「模範丈夫」扮成王爺迎接聖母下山,接受善男信女的朝拜。迎接聖母下山,不僅僅是「王爺」一人,而且有很多男人相隨。
據說,敢於跟着「王爺」去迎接「聖母」的男人,都是堪稱好丈夫的男人,如果不是好男人,見了聖母就會臉紅筋漲,心跳過速。
所以在這一方土地上,曾有這樣的口頭語:「朝山會上,敢於理直氣壯去見聖母娘娘,才算個好丈夫!」所以朝山會上,很多男人爭相去朝拜聖母,怕的是別人說閒話。女人朝拜聖母是為了證明自己管住了男人。
還有一種說法,一年一度赴「朝山會」朝拜聖母,是為了取得興家立業、養兒育女的真經,所以,朝山會一年比一年熱鬧。
我還聽說,郪江、安居這一方土地上的男人,很喜歡「火巴耳朵」這個稱號,因為有女人管着,是一種福份。
所以,這一方的男人,每年過完大年就外出打工掙錢,女人在家孝敬公婆,養兒育女。到了年末歲尾,丈夫從外面提着大包小包回來,因為他們懂得起「男人是個扒扒,女人是個匣匣」。首先是解開肚兜,將掙的鈔票如數交給妻子。妻子自然要揪一下丈夫的耳朵,但這種「揪」,卻是愛的表達和傳遞,丈夫在外辛苦一年,為的就是回來能讓自己的愛妻甜甜蜜蜜、親親熱熱地「揪」那麼一把!
民間還有一種說法,「打是心疼罵是愛」,如果妻子都不願揪男人耳朵了,只怕這個家庭就會出現危機。
所以,我們這一方的男人甘願怕老婆,喜歡當「耙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