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四川大巴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大巴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大巴山南麓,川、陝、卾、渝四省(市)交接部的中心地帶 ,總面積218.5平方千米,由八台山園區和百里峽園區兩個相對獨立的園區組成。[1]

四川大巴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大地構造位於揚子地台北緣、四川盆地與秦嶺造山帶的過渡部位,中國獨特而重要的大巴山弧形構造帶上,屬古特提斯構造域的北側重要分支。 2009年,四川大巴山國家地質公園在全國第五次國家級地質公園評審中申報成功,成為新一批國家地質公園。

目錄

開發建設

科考活動

大巴山地區地質調查工作始於19世紀中葉。1866、1872年德國人f.von.richthofen最早涉足這一地區地質考察。中國地質學家丁文江、李四光、樂森璕、譚錫疇、李春昱、趙亞曾、黃汲清、潘鍾祥、葉連俊、關士聰等先後對該區進行了線路地質調查。

20世紀50年代開始,地質工作者對川東北—大巴山及其臨區開展油氣勘探。之後,中石化西南分公司重點開展了地面地質調查、構造詳查、構造細測、各類地震勘探及深、中、淺、超深鑽井勘探工作。

20世紀70年代,李耀西對大巴山西段早古生代地層進行了系統研究,初步建立該區的地層系統,出版了《大巴山西段早古生代地層志》。 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中期,隨着地震勘探技術的突破,從地質理論上突破了川東高陡構造形成機理和天然氣富集規律形成川東地區以石炭系疊系生物礁和下中生界三疊系鮞灘氣藏,並且在大巴山地區也發現了豐富的古油藏等等。

成都理工大學樂光禹教授、蔡學林教授分別對大巴山前緣的褶皺複合疊加和北大巴山逆沖推覆構造進行了研究,初步建立大巴山前緣的褶皺複合疊加應力模式、北大巴山逆沖推覆構造的形成和演化機理。

成都理工大學劉樹根、李智武等對大巴山前陸盆地及大巴山推覆沖斷帶的形成與演化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工作,2006年出版了《大巴山前陸盆地—沖斷帶的形成》。

開發歷程

1993年,八台山地區、百里峽地區分別被四川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2001年,八台山地區、百里峽地區被四川省政府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3年、2004年,兩個地區又相繼被評為國家級ΑΑΑ級旅遊區。

2006年12月,八台山園區、百里峽園區分別被四川省國土資源廳批准為省級地質公園。

2007年,八台山省級地質公園、百里峽省級地質公園分別揭碑開園,並正式接待遊客;11月,達州市人民政府積極開展萬源市八台山省級地質公園與宣漢縣百里峽省級地質公園整合申報建設國家地質公園的相關工作。

2008年—2009年,萬源市八台山省級地質公園與宣漢縣百里峽省級地質公園聯合申報建設國家地質公園。

2009年8月,四川大巴山地質公園取得國家地質公園資格。

2011年,達州市人民政府成立四川省大巴山國家地質公園管理辦公室,下設萬源八台山園區管理處和宣漢百里峽園區管理處。專門負責國家地質公園的規劃、保護以及合理開發利用等工作。

2012年,國土資源部將公園劃分為8類功能區。其中地質遺蹟保護區12處,還有自然保護區、科普教育區、遊覽區、門區、管理區、居民點保留區等。

2013年,四川省大巴山國家地質公園主碑、地質博物館建成,並積極籌備國家地質公園揭碑開園工作。

主要景點

園區

八台山園區位於萬源市東部,面積110平方千米。園區地質景觀有:飛龍峽谷、八台山複式背斜、八台絕壁崖、千仞峰與斷腸谷、獨秀峰、棋盤山峰叢、南天龜、石芽坪、洞子溝天漏斗群、一碗水、兩扇門、紅軍洞、吊洞、海馬下山、嗅泉、雌雄蝙蝠岩、龍潭瀑布、陰陽泉等,堪稱「構造—岩溶奇觀」。

百里峽園區

百里峽園區位於宣漢縣北部,面積108.5平方千米。園區地質景觀有:雄獅洞、仙女岩複雜箱狀背斜、土家古棧道、土家懸棺、關門石複式背斜、盤龍洞等,堪稱「褶皺的天然博物館」。

八台山

八台山海拔2273米,是大巴山第二高峰。

棋盤山

從棋盤山山頂鳥瞰,有40餘座孤峰,狀若棋子;峰峰之間,溝谷相連,共同展布在長3600米,寬1800米範圍內,恰似一塊碩大棋盤,鑲嵌山間,故名「棋盤山」。

盤龍洞

該溶洞分上、中、下三層,中層主洞約2萬千米2,石筍、石柱、石鐘乳等鈣化類型多樣,規模宏大,記錄着地質公園氣候、環境演化的歷史。

吊洞

該溶洞洞口懸嵌於陡壁上,呈橢圓形。有3個大小不等洞穴沿石灰岩層面發育,並由上到下次第排列,其內部相通,似一根繩索自高向低串吊在一起,故名「吊洞」。最高一層溶洞口距河床高差約20米,代表了溶洞形成後相對河面抬升的高度。

八台山絕壁崖

八台山絕壁崖位於八台山主峰,海拔2273米。頂峰出露三疊系嘉陵組生物灰岩、角礫灰岩及白雲岩,岩層產狀陡傾。絕壁崖的規模巨大,崖高約300米,頂部有一寬約4米,長約50米平台,是遊人觀看八台山日出、佛光、雲海、雪景和鑄劍峰、南天龜的最佳位置。

獨秀峰

獨秀峰位於八台山鏡內,海拔1930米。獨秀峰地層傾角約10°,基座長30米,寬95米,高25米,其景亦奇亦幽,由於孤身立於天地之中,獨秀峰頂部孤松蔥鬱挺拔、常年青翠,故名「獨秀峰」。這是八台山的又一精品景觀,國內少見。

鑄劍峰

從八台山絕壁崖向北望,眼底呈現一個巨大三角形片狀岩塊,似拔地而起的正在接受的鑄造利劍的粗坯,這是十分罕見的地質奇觀。

熊掌峰

熊掌峰為一岩溶孤峰,十分奇特,它不尖不圓,像一隻上翹的巨獸腳板、腳趾分明,稱為「熊掌峰」。

千仞峰與斷腸谷

該處山體為一巨型斜坡,其坡角達70°,坡長約2千米,坡谷與坡頂平均垂直高差達600米,非常雄偉,其頂高低起伏,山形修長,形如關公大刀,故稱「千仞峰」。「千仞峰」側的溝谷深不見底,因「千仞峰」崖壁面發育強烈褶皺,顏色深淺不一,似九曲迴腸,故名「斷腸谷」。

天池壩溶蝕窪地

天池壩是一個乾枯的巨型岩溶湖,湖的底部由三疊系嘉陵江組的含石膏白雲岩地層組成,依據當時湖泊沉積物的範圍和地貌高差推測當時湖水的深度可達50米左右。

南天龜

從八台山觀象台南望,南天龜處山峰頂部組合,像一隻「巨龜」,翹首凝視南天,巨龜所視的前方正是「天池壩溶蝕窪地」。「天池壩溶蝕窪地」在地質時期曾是一巨大湖泊,是當地傳說中巨龜最喜愛生活的家園。

洞子溝漏斗群

洞子溝中及周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漏斗狀豎井,規模較大,深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這是石灰岩在地表水與地下水共同作用下溶蝕坍塌而成,是又一奇特地貌景觀。

何鄉岩落水洞

何鄉岩落水洞緊鄰何鄉岩石芽坪分布有兩個落水洞,出露於嘉陵江組碳酸岩岩層。落水洞直徑約9米,深約10米,洞壁陡峭險峻,是適宜洞穴探險與觀光的岩溶景觀地貌。

天生橋

天生橋自然生就跨度為15米,寬2米,高3米,呈跨度極大的拱形橋。登上橋面,仿佛凌空欲飛,橋下雷鳴般的水聲也僅是隱隱入耳

兩扇門

兩扇門又稱「鎖龍門」,是龍潭河景區「龍文化」創始之門。該景點為一峽谷地貌,峽谷最窄處僅5米寬。

天井峽-岩溶豎井

天井峽-岩溶豎井保留完整,岩壁近圓弧形,井壁直立,壁高約500米,直徑約50米。

地下暗河古河道

飛龍峽谷天井峽地段存在地下暗河,降水匯入豎井後,流水潛入地下河道而走,後期受新構造運動的影響,古河道被快速抬升,河流向下侵蝕與河岸崩坍使其形成了懸掛於崖壁中的岩槽。

資源狀況

植物資源

公園植被類型以亞熱帶偏濕性常綠闊葉林為主,森林覆被率80%。截止2014年,有紅豆杉、巴山榧、銀杏、岩柏、鵝掌楸、槭樹等38種珍稀瀕危植物,有杜仲、天麻、黃柏、首烏、黨參等百餘種名貴中藥材。

動物資源

截止2014年,該公園野生動植物繁多,現已查明有園內有大鯢、牛羚、獐、鹿、黑鸛、白鸛、蘇門羚、岩羊等珍禽異獸336多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四川大巴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大巴山南麓,川、陝、卾、渝四省(市)交接部的中心地帶 ,總面積218.5平方千米,由八台山園區和百里峽園區兩個相對獨立的園區組成。四川大巴山國家地質公園北起八台山主峰北的摳壁子河,南至宣漢土家族鄉院子—胡家大坪一線,西達八台山—土家族鄉土溪口大橋公路一線,東抵四川、重慶交界處。行政隸屬達州市萬源市與宣漢縣交接部。

地勢地貌

公園地處大巴山南麓,中國大地地貌第二級階梯向第三極階梯的過度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地貌以中、低山為主,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綿延,東北部第二高峰八台山海拔2273米,西南部河谷地帶最低海拔為335米,相對高差1938米。主要有四種地貌類型:深切割中山地貌、中切割中低山地貌、丘陵河谷地貌和峽谷地貌。

氣候特點

公園屬北亞熱帶秦巴氣候區,具有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熱同季、光溫同步、雨量充沛、無霜期較長、日照充足等特點。年平均溫度在14.48℃之間,全年無霜期230天左右。

水文

地表水有前河幹流、中河、後河支流三條水系,地下水類型有孔隙潛水、基岩裂隙水、基岩層間承壓水、岩溶水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