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內容簡介

你是否感到時間不夠用,越來越焦慮?

你是否常常關注各種高效工作法?

你是否經常對事物只有「三分鐘熱度」?

你是否一直與拖延、分心做鬥爭?

如果能活到80歲,你在地球上的時間也只是勉強超過4000個星期。人生不應只是快進,知名的《衛報》心理學專欄作家奧利弗·伯克曼借鑑了古代和當代哲學家、心理學家及精神導師的見解,摒棄了現代人對「完成所有事情」的徒勞迷戀,將膚淺的高效解決方案放在一邊,向讀者介紹了通過接納時間和自我的有限性構建有意義生活的方法,將我們從無休止的時間傳送帶上解救出來,擺脫焦慮、分心、缺乏耐心等消極狀態,重新認識真正的自我,選擇你想要的活法。

★NO.1越忙越要看的一本書:高質量人生=有效努力+正確的活法-自我消耗

紐約時報》《星期日泰晤士報》2021年年度暢銷書

金融時報》《觀察者報》2021年年度圖書

美國著名商業圖書大獎AXIOM年度銅獎

英國亞馬遜雙榜第一

售出30多國語言版權

跨界出圈坐擁無數好評,「美隊」克里斯·埃文斯、世界著名魔術大師達倫·布朗等大咖一致推薦。

★NO.2時間的用法即生命的活法,用有限的生命做有限的事

√打破效率陷阱,讓努力更有效

1.注重完成,關注已完成的事

2.抵抗次優先級工作的誘惑

3.讓自己喜歡上問題

√平衡人生與效率的關係,我們無法真正管理時間,我們只能管理自己

1.劃定邊界,採用「定量」的生產力策略

2.不追逐極致的效率,而是認清自己的能力邊界

3.一次只做一件事

★N0.3這本書讓無數人發生改變,擺脫止步不前的生活

√做好時間斷舍離,為自己做增量

1.不要用無法達到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2.不把成就感推遲到未來

3.在沒有十成把握的情況下,去嘗試放手一搏

√正確認識自我,真正活在當下

1.審視每一項重要決定:這個選擇會削弱我,還是會讓我變強大

2.選擇有選擇的生活

3.不要為了迎合而去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

作者簡介

奧利弗·伯克曼(Oliver Burkeman),曾是一名「生產力極客」,他長期為《衛報》每周心理學專欄撰寫文章,專注於討論效率、生產力與生活的關係,其文章受無數忠實讀者追捧。他也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心理學》等媒體撰稿,並著有多本暢銷書。

他花了數年時間試圖優化自己的時間管理方法,但真正征服時間的那一天並沒有到來,他反而變得更加焦慮。

他意識到:想要優化時間的所有努力都是徒勞的,越想要征服時間,越覺得挫敗、有壓力和空虛。相反,放棄掌控時間的執念,接納自身的有限,更能為我們的人生增加空間。

如今,他把自己的經驗和感悟寫成了這本「反時間管理」的書,希望能幫更多的人找回真正想要的人生。

書評

不知道你是否會有這樣的經歷,每當第二天一早有重要安排,半夜就總睡不着,越是提醒「明天很重要,一定要早睡」,就越是清醒。

這種情況也存在於工作、作業中。隨着截止日期臨近,強烈的焦慮不僅讓你手心出汗、心跳加速,還不斷打攪思路,讓本就緊張的工作更加難以開展。

每到這時,你可能會後悔沒有早做打算,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時間管理出了問題,甚至找來各種高效工作法和「成功人士的XX個習慣」復盤。結果大家也知道,這樣的問題還會出現許多次。

下面,讓我們簡單給自己打個分,看看是否受這些問題的困擾。如果超過5個,你可能已經丟掉了人生自主權。


同大家一樣,奧利弗·伯克曼(Oliver Burkeman),曾經也是一個強調效率的「生產力極客」,在花費數年時間試圖優化時間管理方法後,非但沒能征服時間,反而更加焦慮。

在歷經挫敗、空虛之後,他得出總結——「時間管理是無效的」,放棄掌控時間的執念,接納自身的有限,才能為人生增加空間。

他在提倡高效、不停「內卷」的現代社會反其道而行之,寫下了這本《四千周》,用「反時間管理」的思路,重塑對時間的理解。

1、「躺平」不是放棄,而是接納生命的有限

如果有人拿着一頁印着4000個星期的塗色卡告訴你,這就是你的全部人生,你的第一反應是驚訝還是更加焦慮?

事實確實如此,假使能活到80歲,人生也不過4000個星期。

已故英國哲學家布萊恩·馬吉做過一個更誇張的聯想:人類文明大約有六千年的歷史,我們通常覺得這段時間漫長得驚人,但其實也只需要跨越六十個百歲老人的人生,也就是「辦一場酒會,擠在客廳里的朋友那麼多」。

一輩子太短了,短到荒唐,短到可怕,短到沒禮貌。


對於短暫且可量化的人生,大多數人會告訴你如何高效利用時間,但結果卻是,時間不夠用的感覺越來越強烈,忙碌越來越成為一種流行病,我們就像在傳送帶旁邊的工人,效率越高,傳送帶就轉得越快。

面對效率陷阱,「躺平族」的隊伍不斷壯大。無論是對工作還是學習,他們都表現得毫無波瀾。這種妥協和放棄,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環境對個體的規訓。「躺平」對時間管理的意義也在於此。

看似逃避現實的思路,讓我們通過「人生苦短、及時行樂」式的自我保護,不考慮得失和不確定性,承認自身能力的不足及生命的有限,更充分地活在當下。

因此,與其為總是事與願違而焦慮,不如換個方向「躺平」;與其自責浪費時間無所事事,不如承認活在當下的事實。只有樂於與生活開展真摯的關係,才能找到有意義的開始。

2、「擺爛」不是停滯,而是拒絕無謂的執着

除「躺平」外,還有一條聽上去更「消極」的心態——「擺爛」。

你可能覺得,「擺爛」意味着隨波逐流,不做選擇。但其實,不知道如何選擇等於沒有選擇。做選擇的過程包含了對自我能力和欲望的審視,做事和做時間管理也是類似的。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做選擇,一天當中可能無意識中就做了數百個小的選擇,與此同時,也永遠犧牲了其他無數種可能的活法。因此,即使是你能想象的最好的人生,也是一個不斷向其他可能性揮手告別的過程。既然如此,就不能僅靠增加選擇讓生活變得更有意義。

如果我們無法決定優先做哪些事、不做哪些事,就無法通過追求效率和專注變得輕鬆。相反,適當的「擺爛」能讓我們專心於眼前的事。在「擺爛」還未興起之前,這種心態的另一種身份是「拖延症」。許多人都因為拖延而自我批判,但沒有意識到這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傾向。

在《四千周》里,奧利弗·伯克曼向我們展示了如何讓「拖延」變得有意義。這並不是要我們放棄對生活的主導,停滯不前,而是與自己達成和解,學會取捨,更加從容地處理繁瑣的工作和緊張的安排。


3、「內卷」不是目的,而是校準時間的規則

當然,即使我們不斷向自己找答案,也依然很難擺脫忙碌的困擾。這就好像陷入沼澤的人,僅告訴他不要胡亂掙扎只能減緩下陷的速度。

於是可以理解為何打工人越來越流行走向戶外,藉助徒步、露營等「身體之苦」消解「內卷」的「心靈之苦」。這種「累並快樂着」治癒了無數大廠青年。

然而短暫的「逃避現實」,和漫長到近乎永遠的工作時長形成了鮮明對比。要想脫離「效率陷阱」,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尋找答案。

我們已經接受時間有限的事實,也承認對時間的控制力非常有限,那麼我們可以用個體的視角重新理解「內卷」,將它視為達成更高效率和更完美成果的手段,而不是終點。

4、消除內耗,你可以這樣

在《四千周》里,奧利弗·伯克曼提供了幾個技巧,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接納時間的有限性,擺脫內耗。

專注一事 :在完成一項工作前有意推遲其他工作 要事優先 :提前決定放棄哪件工作 注重完成 :關注已經完成的事,而不是只關注尚未完成的事 聚焦關心 :把有限的注意力集中起來 靜默無為 :練習什麼都不做 ··· ··· 四千周是一個時間概念,也是一個活法的選擇。只有當我們活在當下,認真計劃眼前重要的事,那真正要考慮的則是這一生有沒有虛度、白活。

書中還有一份四千周的人生塗色卡,去塗一塗,看看自己還剩多少時間,還有多少未竟之事。未來如何找回更大的自主權,或許才是每個人的當務之急。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