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喀爾巴阡山斯洛伐克段的原木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喀爾巴阡山斯洛伐克段的原木教堂散布於斯洛伐克普列索夫州、日利納州、班斯卡·比斯特理察州和科希策州,這些教堂建於16世紀至18世紀,當時這裡還是一個被稱作「高地匈牙利」的貧窮的小村莊。原木教堂包括兩座羅馬天主教教堂,三座新教教堂以及三座希臘東正教教堂,是展現斯洛伐克宗教建築傳統最好的範例之一。2008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i)(iv),喀爾巴阡山斯洛伐克段的原木教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教堂簡介

該遺址完好展現了當地濃厚的宗教建築傳統,以拉丁文化與拜占庭文化的融合為特徵。由於各自的宗教習俗存在差異,建築物在地面設計、內部空間和外觀方面風格迥異。這反映了在建期間主要的建築與藝術流派的發展歷程,也反映出各流派針對特殊的地理與文化環境所做出的闡釋與改造。建築內部用油畫、頂篷以及其他藝術作品加以裝飾,從而更增添了此處遺產的文化意蘊。

基督教建築

初期基督教建築反映了當時一些奴隸和貧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現在紀念死者、寄託對來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於1~2世紀開始流傳。羅馬帝國於313年頒布《米蘭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後,教堂建築逐漸發展起來,羅馬一地就有30餘座。5 至 10 世紀西歐的基督教建築,主要的類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羅馬建築作為禮拜儀式之用,沒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將羅馬的巴西利卡改為教堂。教堂平面有圓形和多邊形的。

教會規定:聖壇必須在東端,大門朝西。聖壇為半圓形穹頂所覆蓋,聖壇前設祭壇,祭壇前又增建一橫翼,比較短;與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長十字形平面,稱為拉丁十字,象徵基督受難。一般在巴西利卡前還有一個三面有圍廊的前庭,中央設洗禮池。獨立的鐘樓位於教堂一側,形成完整的群體。這種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歐中世紀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實例是羅馬聖彼得教堂。

視頻

喀爾巴阡山斯洛伐克段的原木教堂 相關視頻

航拍白雪覆蓋的烏克蘭喀爾巴阡山第四部分
喀爾巴阡山斯洛伐克段的原木教堂

參考文獻

  1. 早期基督教美術,豆丁網,2012-08-06
  2. 教堂建築風格簡簡史,搜狐,2019-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