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商朝為多次遷都的原因是什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商朝遷都的原因

來自網絡的圖片

商朝為多次遷都的原因是什麼史記·殷本紀》中記載;「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從仲丁算起,經九世正好到盤庚時期,說明這一期間商王室內部為爭奪王位,內亂不止,致使外患不斷。[1]

這期間,商王朝曾多次遷都。《竹書紀年》記載,商王仲丁自亳(河南商丘)遷於囂、河亶甲自囂遷於相、。《史記》記載祖乙遷邢(河北邢台),遷庇、南庚「自庇遷於奄」、盤庚「自奄遷於北蒙,曰殷」。

公元前1525年,相(今河南內黃)遭洪水,祖乙把國都遷到了耿(今山西河津),祖乙遷至耿的第二年,因發生河患,耿城被摧毀而遷都至庇。因其為都僅一年,近代史學界就把祖乙遷耿略去不談。但上述這幾個都城,它們與文獻中記載的名字是甚麼關係,學術界還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陽殷墟是盤庚以後諸王世的都城,看法一致。對商朝歷史上多次遷都的原因,史學家們有不同的看法。但從《尚書·盤庚篇》中看到,遷都與內部的政治鬥爭有一定關係。如盤庚雖然聲稱「視民利用遷」(為人民的利益而決定遷都),但對那些不聽命令的人,他發出了「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我要將他們斬盡殺絕,不讓孽種留在新邑)的威脅,反映了內部爭鬥的激烈。

湯始建國至第20位商王盤庚,商朝政權經歷了三度衰落,四度復興:湯興,至雍己而衰;太戊復興,至河直甲復衰;祖乙振興,至陽甲復衰;盤庚時殷道復興。與幾度興衰相伴,湯至盤庚期間,商朝曾五次遷都。《竹書紀年》中說:仲丁遷於馰(在今河南滎陽附近),河馱甲遷於相(在今河南內黃),祖乙遷於庇(在今山東梁山附近),南庚遷於奄(在今山東曲阜),最後盤庚遷於殷(在今河南安陽)

盤庚是陽甲的弟弟,他即位後,為了改變商王朝的困難局面,決定將商的都城再遷回成湯的故都亳。他的這次遷都遭到了不少貴族與大臣的反對,一些平民不願離開已經生活慣了的奄,也反對遷都。但盤庚堅持自己的主張,利用宗教對商民們進行規勸,說先王們都按照天帝的意志遷了5次都,他也經過占卜「卜稽曰:其如台」,所以遷都的計劃是得到天帝的允許,並不是他自己的意願。

人們要服從天帝的旨意,否則上帝就要責怨人們祖先的靈魂。商民們不敢違背天帝的旨意,跟着盤庚遷至殷地,從此安定下來,直至商紂滅亡,共歷8代12王,計273年。殷從公元前14世紀末至公元前11世紀作為商朝後期的都城,也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一個都城。

雖然盤庚遷殷利用了迷信手段,但卻是歷史的一大進步。商遷殷後,政治有所作為,社會比較穩定,經濟、文化都有很大發展。盤庚遷殷是商朝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殷後,殷城開始荒蕪,時間長了,變成廢墟,慢慢被埋在地下,後人稱為殷墟。

自盤庚遷殷到帝辛(紂)亡國共273年,國號也稱殷,一般也將商朝稱作殷代,整個商朝也稱為商殷或殷商。殷墟被發掘以來,已從墓內挖掘出大量珍貴文物,其中大部分為青銅器和陶器。司母戊大方鼎為商朝青銅器中的珍品,可以稱為世界之最,是世界最大的青銅器。

殷墟還出土了1.5萬片以上的甲骨人辭,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文字,反映了殷商文化高度進步的史實。[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