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唐惠陵為什麼被稱為讓冢

唐惠陵

來自網絡的圖片

唐惠陵為什麼被稱為讓冢唐惠陵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哥李憲的墓地,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中國古代對太子(未來皇帝)的冊立有 「立長不立幼」的傳統,李憲身為長子本當被立為太子,但他後來主動把太子之位讓給了有能力有才學的三弟李隆基(即唐玄宗)。玄宗感他的恩德,在大哥去世之後,追諡他為「讓皇帝」,並陪葬父親睿宗的唐橋陵之旁,稱墓為惠陵。老百姓則因他主動讓位,感其誠而稱他的墓為「讓冢」。[1]

據《長安志》記載:「陵在封陽鄉,封內十一里。」墓前有眾多的陪葬品,如朱雀、華表、石人、石馬等。但僅存石碑一通,石人、石獅各一對。

經考古專家初步勘測,這個坐北朝南的長方形陵園,南北長約千米,寬約八十米;封土直徑達三十米,高約十五米。

此外,作為唐代帝陵中最大的一座陪葬墓,覆斗形的唐惠陵也有眾多陪葬墓,如鄭王鍔、嗣寧王琳、同安王旬、蔡國公主、代國化主與霍國公主等。

唐讓皇帝李憲惠陵,讓帝指唐睿宗李旦長子李憲,因讓位於其弟玄宗李隆基,故史稱讓皇帝。惠陵位於蒲城縣縣城西北四公里處的三合鄉三合村,當地人稱為「兄讓冢」。此陵沒依山而建,而是平地起墓,下為墓室,上修土墳,周圍平曠,坐北向南,呈圓錐形,墓高14米,底周80米。原有華表、朱雀、天馬各一對,石人十對,現已不存在。惠陵陵園為長方形,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800米。南、北門外有土闕遺址,高約7米,陵牆夯土而成,牆基寬約2米。陵內殿宇等建築遺蹟尚在。

陵周圍曾廣植翠柏,俗稱「柏城」,合圍者居多,民國年間被伐。惠陵陪葬墓有恭後元氏,同安郡王李王旬,嗣寧王李琳,另外還有蔡國公主、霍國公主。現墓冢多被夷平。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省文物局對惠陵進行搶救性挖掘,出土文物多件。

李憲為唐睿宗長子。睿宗李旦第一次登基時,李憲被立為皇太子。時隔不久,武則天稱帝,睿宗被迫下台,李憲隨之退出了皇太子之位。睿宗二次即位後,李憲作為嫡長子,卻又「破天荒」地將皇太子之位讓給了平定韋後之亂的李隆基,且衷心耿耿扶持其弟,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尊敬與愛戴。其卒年63歲,被玄宗追封為「讓皇帝」,以天子之規格葬之。

惠陵地面建築現已蕩然無存,僅存覆斗形的封土堆一座,雖歷經千年的風雨而氣韻猶存。神道的兩旁殘存石質華表一截及石翼馬身一具。2001年,在當地政府和文物部門的大力配合下,陝西省考古所對唐惠陵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整個墓葬全長60米,自墓室底部至地表通高約12米。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時任陝西巡撫的畢沅,令修惠陵城垣80丈,並於陵前樹「唐讓帝惠陵」碑。陵寢現狀為長150米、寬90米,封土高約14米的覆斗狀墓冢。

地面石刻遭受到嚴重破壞,解放後,尚存石獅、石馬1對,文化大革命後,僅存西側石馬殘身(已埋入地下),東側地下埋有折為三截的華表。另外,朱雀門、玄武門外各有土闕遺址,高約7米,東西並列,並存有明顯的陵園建築及陵牆遺址。[2]

目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