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哈耶克(經濟學家)

哈耶克(經濟學家)
圖片來自名人簡歷

哈耶克(經濟學家) 哈耶克(德語: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年5月8日-1992年3月23日)是奧地利出生的英國知名經濟學家政治哲學家。以堅持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反對社會主義、凱恩斯主義和集體主義而著稱,是新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 。20世紀20年代留學美國 ,先後任維也納大學講師 、奧地利經濟周期研究所所長、英國倫敦經濟學院教授、德國弗萊堡大學教授等。1938年加入英國籍。哈耶克在1974年和他理論的對手貢納爾·默達爾一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揚他們在貨幣政策和商業周期上的開創性研究,以及他們對於經濟、社會和制度互動影響的敏銳分析。」在1991年,美國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頒給哈耶克美國總統自由勳章,以表揚他「終身的高瞻遠矚」。

目錄

人物生平

哈耶克早期以研究貨幣和經濟周期理論成名。提出貨幣投資過度理論。他認為經濟周期的根源在於信貸變動引起的投資變動。銀行信貸的擴大刺激了投資,一旦銀行停止信貸擴張,經濟就會由於缺乏資本而爆發危機。他相信資本主義經濟本身有一種自行趨於穩定的機能,反對國家對於經濟生活的干預。他把70年代資本主義滯脹的出現歸罪於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和政策。哈耶克一直反對社會主義,反對計劃經濟,認為社會目標是個人目標的總和,社會目標不能抑制個人目標。而社會主義貶低人的個人目標,而遵從於社會的目標,限制了利己的動力。計劃經濟中的集中決策沒有市場經濟中的分散決策靈活,所以社會主義不可能有高效率 ;而且社會主義違背人性 ,計劃經濟導致政府集權,是「通向奴役的道路」。他還反對西歐社會民主黨和英國工黨的社會改良措施。他的自由主義思想在西方國家學術界有重要影響。1974年他與瑞典經濟學家繆達爾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著有 《貨幣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物價與生產》、《資本純理論》、《通向奴役的道路》、《法律、立法與自由》、《貨幣的非國家化:共存貨幣理論與實踐的分析》等。

弗里德里克·A·哈耶克(Hayek)於1992年3月23日去世,享年92歲。他可能是20世紀最偉大的古典自由主義學者。雖然他1974年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但他的學術貢獻卻遠遠超出經濟學範圍。他畢生髮表了130篇文章和25本專著,涵蓋的範圍從純粹的經濟學到理論心理學,從政治哲學到法律人類學,從科學哲學到思想史。在這方方面面,哈耶克絕不是玩票,而是見解卓著。他對我們至少關於三個領域的理解作出了重大貢獻:政府干預、社會主義的經濟後果及社會結構的發展。我們恐怕再也看不到如此對人類科學興致廣泛的學人了。

1899年5月8日,哈耶克出生在維也納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博士學位也是從維也納大學獲得的(1921-1923)。20世紀初由門格爾的《經濟學原理》所開創的奧地利經濟學派已經由波姆、威塞爾及米塞斯等人發揚光大。哈耶克在維也納大學就讀時,曾聽過米塞斯的課,他發現米塞斯的反社會主義的觀點深合他的胃口。威塞爾是一位費邊社會主義者,他的思路一度深深吸引哈耶克,哈耶克成了他的學生。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米塞斯1922年出版的徹底批判社會主義的著作最終把哈耶克從費邊社會主義思潮中拉了出來。

理解哈耶克對經濟學和古典自由主義的巨大貢獻的最好辦法是從米塞斯的社會協作研究範式的角度來分析。米塞斯是一位偉大的理論體系構造者,是他給哈耶克提供了研究範式。哈耶克成了偉大的解剖家和分析家。他畢生的努力,其實都可以看作是把米塞斯未明言的思想清楚地表達出來,把米塞斯勾畫的輪廓變得豐滿,以及回答米塞斯未及回答的問題。哈耶克是如此評價米塞斯的:「對我知識影響最大者莫過於米塞斯。」哈耶克與米塞斯的這種關係在哈耶克關於社會主義問題的著作中表現的最明顯。其實得自分析社會主義的洞察力滲透在他的全部學術思想中,從商業周期理論到社會協作思想。 自由是哈耶克永恆的理想

他繼承了18世紀啟蒙思想家的思想,以個人主義出發, 強調維護人的自主。這種自由包括政治自由,思想自由和經濟自由。其中,經濟自由是自由的基礎。實現經濟自由的途徑是實行市場經濟,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調節作用,讓人們在市場上進行自由競爭。因此,市場經濟就是一種由個人主義出發而形成的,能保證人的自由的「自然秩序」,是一種最符合人性的經濟制度。

哈耶克認為經濟研究的主題還是這種「自然秩序」。其間,哈耶克用消費者主權的概念來說明了市場經濟的完善性。同時,他又認為,協調問題是市場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協調的失敗能使市場經濟達到更高程度的協調,而在實際不協調問題上,哈耶克則表示,在不同時間各種活動的協調比在同一時期各種活動的協調,困難更大。而且,他還把「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價格體系,理解為通信網絡。

在避免注入效應的貨幣政策和避免價格收縮的貨幣政策的選擇上。哈耶克心情始終是矛盾的,為了防止出於政治利益,利用貨幣的發行來擾亂經濟,哈耶克建議實現貨幣「非國家化」,即貨幣發行權歸競爭的私人所有。

主要作品

《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簡介:在當今的世界上,提倡任何一種條理分明的社會秩序原則,幾乎總會被冠以不切實際的教條主義者這一薄名。一個人在社會事務中不附合於固有的原則,而是「按其是非曲直」決定每一個問題,並且他往往不固執己見,隨時準備在相互對立的觀點之間尋求妥協,這已經被視為明智的象徵。可是,即使沒有明確地被人們所認識而僅僅暗含在具體的決定之中,或即使稍有顯露而僅僅呈現為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的模糊思想,原則仍有其自己的表現方式。因此,在「既不是個人主義也不是社會主義」的幌子下,事實上我們正在從一個自由主義的社會向具有完全集體主義特徵的社會迅速邁進。

《致命的自負——社會主義的謬誤》簡介:此書是哈耶克生前最後一部作品,也是他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這部著作不同於以往,在某種程度上,它實際上是「哈耶克對自己畢生所反對極權社會主義的思想努力的總結」。正是由於本書集中體現了哈耶克全面而系統地批判社會主義的主題,認為社會主義的思想主張是一種「致命的自負」、「一種謬誤」,它的譯介出版勢必會在中國讀者中產生影響。

哈耶克在維也納大學期間並未與米塞斯謀面。在畢業後才由他的老師威塞爾把他引介給米塞斯。從此開始了哈耶克與米塞斯的合作。在一個政府機構中,哈耶克在米塞斯手下幹了五年。1927年,哈耶克成為他們二人共同組建的經濟周期研究所所長,該所旨在從理論和經驗角度探討經濟周期。

[1][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