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王維

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圖片來自大眾網

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是一首七言律詩。全詩分三層:首聯寫早朝前的準備;中間二聯寫早朝的威儀;尾聯寫早朝後的行動。這首詩利用細節描寫和場景渲染,描繪了大明宮早朝時莊嚴華貴的氣氛與皇帝的尊貴與威嚴

目錄

原文

王維〔唐代〕

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報 一作:送)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向鳳池頭。

譯文

戴着紅巾的衛士在宮門報曉,尚衣官員向天子進上:飾有綠色雲紋的裘衣。

層層疊疊的宮殿如九重天門迤邐打開,異邦萬國的使臣一齊向着天子跪見朝拜。

日色剛剛照臨到殿堂,儀仗已排列成扇形屏障。御爐中香煙裊裊,繚繞着天子的龍袍浮動飄忽。

早朝過後中書省的官員退到鳳凰池上,用五色彩紙起草皇上的詔書。

創作背景

  賈至(718—772),唐代官員,曾在朝任中書舍人,寫過一首《早朝大明宮》,當時頗為人注目。杜甫、岑參、王維等人都曾作詩相和,此詩即為其中的一篇和詩。

鑑賞

  王維這首為賈至《早朝大明宮》而寫的和作,利用細節描寫和場景渲染,寫出了大明宮早朝時莊嚴華貴的氣氛,別具藝術特色。

  詩一開頭,詩人就選擇了「報曉」和「進翠雲裘」兩個細節,顯示了宮廷中莊嚴、肅穆的特點,給早朝製造氣氛。古代宮中,於天將亮時,有頭戴紅巾的衛士,於朱雀門外高聲喊叫,以警百官,稱為「雞人」。「曉籌」即更籌,是夜間計時的竹籤。這裡以「雞人」送「曉籌」報曉,突出了宮中的「肅靜」。尚衣局是專門掌管皇帝衣服的。「翠雲裘」是繡有彩飾的皮衣。「進」字前着一「方」字,表現宮中官員各遵職守,工作有條不紊。

  中間四句正面寫早朝。詩人以概括敘述和具體描寫,表現場面的宏偉莊嚴和帝王的尊貴。層層疊疊的宮殿大門如九重天門,迤邐打開,深邃偉麗;萬國的使節拜倒丹墀,朝見天子,威武莊嚴。以九天閶闔喻天子住處,大筆勾勒了「早朝」圖的背景,氣勢非凡。「宮殿」即題中的大明宮,唐代亦稱蓬萊宮,因宮後蓬萊池得名,是皇帝接受朝見的地方。「萬國衣冠拜冕旒」,標誌大唐鼎盛的氣象。「冕旒」本是皇帝戴的帽子,此代指皇帝。在「萬國衣冠」之後着一「拜」字,利用數量上眾與寡、位置上卑與尊的對比,突出了大唐帝國的威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實的歷史背景。

  如果說頷聯是從大處着筆,那麼頸聯則是從細處落墨。大處見氣魄,細處顯尊嚴,兩者互相補充,相得益彰。作者於大中見小,於小中見大,給人一種親臨其境的真實感。「仙掌」是形狀如扇的儀仗,用以擋風遮日。日光才臨,仙掌即動,「臨」和「動」,關聯得十分緊密,充分顯示皇帝的驕貴。「袞龍」亦稱「龍袞」,是皇帝的龍袍。「傍」字寫飄忽的輕煙,頗見情態。「香煙」照應賈至詩中的「衣冠身惹御爐香」。賈至詩以沾沐皇恩為意,故以「身惹御爐香」為榮;王維詩以帝王之尊為內容,故着「欲傍」為依附之意。作者通過仙掌擋日、香煙繚繞製造了一種皇庭特有的雍容華貴氛圍。

  結尾兩句又關照賈至的「共沐恩波鳳池裡,朝朝染翰侍君王。」賈至時任中書舍人,其職責是給皇帝起草詔書文件,所以說「朝朝染翰侍君王」,歸結到中書舍人的職責。王維的和詩也說,「朝罷」之後,皇帝自然會有事詔告,所以賈至要到中書省的所在地鳳池去用五色紙起草詔書了。「佩聲」,是以身上佩帶的飾物發出的聲音代人,這裡即代指賈至。不言人而言「佩聲」,於「佩聲」中藏人的行動,使「歸」字產生具體生動的效果。

  這首詩寫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後三個階段,寫出了大明宮早朝的氣氛和皇帝的威儀,同時,還暗示了賈至的受重用和得意。這首和詩不和其韻,只和其意,雍容偉麗,造語堂皇,格調十分諧和。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簽》說:「盛唐人和詩不和韻」,於此可窺一斑。

簡析

  《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是一首七言律詩。全詩分三層:首聯寫早朝前的準備;中間二聯寫早朝的威儀;尾聯寫早朝後的行動。這首詩利用細節描寫和場景渲染,描繪了大明宮早朝時莊嚴華貴的氣氛與皇帝的尊貴與威嚴。它作為和詩,並不和韻,只和其意,用語堂皇,造句偉麗,格調和諧,獨具特色。

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jié),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天寶年間,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