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和諧與覺悟
圖片來自搜狐網

和諧與覺悟,有限與無限的矛盾,是生命與空間的矛盾。人們總是認為,生命永遠耶不能超越有限與無限的矛盾和隔閡。然而我們一旦如實地去觀照我們的生命,在深刻的生命證悟中,我們就會發現,生命在具體的、實存的、個體的有限中,能夠把握到廣闊的、整體的、全幅的無限,使有限融合於無限,存有限中獲得無限的意義

目錄

原文

「和諧」是事物的一種無衝突的平衡發展的存在狀態,也是人內心具有的一種寧靜、自由、快樂和幸福的精神境界。為構建和諧世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改變我們的內心,培育我們的心靈,淬鍊我們的精神,提升我們的境界。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歸根結底,都要靠人自身的內心和諧來實現,構建和諧世界必須從「心」開始。然而在現代工業社會中,工具理性膨脹,人文價值喪失,道德意識危機,人日益沉淪為物化的存在,陷溺於權、錢、勢三毒中而不能自拔。由是我們的生命存在於世界之中,常常充滿了煩惱,遭遇到痛苦,承受着焦慮,求和諧存在而不可得。

生命存在於世界的煩惱和痛苦,乃是根源於生命存在的三大根本矛盾,它們是心與物的矛盾、短暫與永恆的矛盾、有限與無限的矛盾。這三大根本矛盾,是人在世界之中的現實存在。現代西方存在主義哲學大師薩特認為,人沉淪於這個世界之中,根本無法超越和解決這三大根本矛盾,人與物、人與人、白為與自在之間的關係只能是衝突,它們並不能和諧地統一在一個整體之中,因為自為(人)的「是其所不是和不是其所是",它總是想在與自在(物)的統一中而使自己成為真正的存在實體,可它的本性卻是不間斷地無化自在,蘄向無窮,於是二者的統一就變成了一個永恆的過程,它只能作為最高的價值而使人竭力去追求它,而它本身卻永遠達不到。但這並不妨礙人在具體的人生過程中滿懷希望而不斷超越,因存在先於本質,就此而言,他的存在主義是樂觀主義的。人生從絕望中開始,絕望引起人的不斷行動,不斷超越,從絕望中產生希望,在行動中走向未來,然而人生的結局卻是絕望,這一切的行動都是荒謬的,因而他的樂觀主義最後又陷入了悲觀主義。

然而,正是存在主義哲學結束的地方,恰恰是中國大乘佛學開始的地方。在生命存在的這種荒謬和痛苦中,人乃發出深切的終極關懷之聲,要求生命存在的三大根本矛盾得到最終的解決,哪裡有苦難,哪裡就有拯救的力量!而要解決生命存在的三大根本矛盾,達到生命和諧存在的關鍵,乃是來自於我們內心的覺悟。內心痴迷,則遭受憂愁痛苦;內心覺悟,則享受快樂幸福。故心淨則國土淨,心生則種種法生,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萬法都在白心中,百事全在方寸間。因而我們既不需要向心外去尋求神助,也不必要到世外去尋找淨土,而只要我們一心之轉的覺悟,即可轉識成智,轉染成淨,轉凡成聖,在煩惱中獲得菩提,在生死中達到涅粲,在內心的覺悟中構建生命的和諧存在。大覺點燃了生命的火炬,大悟開顯了生命的光芒。由此,我們從迷失自我變為找到自我,從茫然不知所措變為具有堅定的自信心,從依賴外力拯救變為自作主宰。如果大樹已經生根,它就不會懼怕風吹雨打,電擊雷劈。故唐代志勤禪師《開悟》詩云:「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到如今更不疑。」在現代紛繁蕪雜的社會中,我們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恰恰就在我們的心中。

心與物的矛盾是生命存在的核心矛盾,因為它蘊含着生命與萬物、內心與外境、本體與現象、有與無、一與多等的對立。只要我們內心覺悟,心與物的矛盾是可以化解的。因為萬物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緣起緣滅,遷流不斷,它形成於空中,亦消逝於空中;生命亦然,人生無常,世事多變,佳期難再,它從空中來,又回到空中去,萬事如夢幻泡影,人生似過眼煙雲,萬物和生命的本來面目都是緣起性空的。生命一旦通過內心的智慧覺悟了這個本來面目,生命就可以把世間上的一切差別,諸如有無、生死、愛憎、善惡、是非、名利、榮辱、貴賤等以及形成一切差別的各種各樣的關係,都予以全面而徹底的超越,「我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這樣一來,生命(心)就能轉物而不為物轉。故東坡詩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幹。八風吹不動,端生紫金蓮。」生命之外,再也沒有歪曲生命、壓抑生命、異化生命的外物了,「竹密何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萬物即生命,生命即萬物。心即是物,物即是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二者的關係乃是體用一如、變常不二的。在生命精神的這種最深層次的覺悟中,我們就能化心與物的對峙為融合,化生命與萬物的差別為同一,化生命存在的衝突為事事無礙,從中拯救出完整的和諧生命、完整的和諧心態乃至完整的和諧世界。

短暫與永恆的矛盾是生命與時間的矛盾。從現實存在來說,任何一個生命也超越不了時間永恆與生命短暫所造成的痛苦,人們總是認為生命的生死流轉與時間的流逝歷程是兩件事情,短暫的生命存在與永恆的時間應有分別。然而如果生命一旦內心覺悟,就會發現生命與時間是同步的,短暫的生命與永恆的時間原本二而無二。永恆的無住之心,不離開任何瞬間而又不住於任何瞬間,永遠呈現在生滅之中。永恆是生滅相繼的別名,它永遠變化不息,同時又前後延繼不斷,猶如滔滔不絕的江河、飛流直下的瀑布。永恆即在無數瞬間之中,瞬間與永恆化而為一,沒有瞬間就沒有永恆,永恆只能存在於瞬間之中,生命只有在活生生的具體瞬間中才能把握永恆,感受永恆,從而獲得實實在在的永恆,獲得完整的生命體驗。於是生命短暫與時間永恆的矛盾和隔閡為之化解,生死即是涅粲,瞬間即是永恆;日日都是好日子,每天都是好時光。正如無門慧開禪師詩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樣一來,我們就能一方面把生命從感嘆人生短暫與時間無窮痛苦中拯救出來,一方面把心態升華到不朽的高度,由是遇生死而解生死,解生死而了生死,了生死而超生死,超生死而任生死。

有限與無限的矛盾,是生命與空間的矛盾。人們總是認為,生命永遠耶不能超越有限與無限的矛盾和隔閡。然而我們一旦如實地去觀照我們的生命,在深刻的生命證悟中,我們就會發現,生命在具體的、實存的、個體的有限中,能夠把握到廣闊的、整體的、全幅的無限,使有限融合於無限,存有限中獲得無限的意義。沒有有限就沒有無限,無限只能存在於有限之中,有限即是無限,舍有限之外無無限,有限與無限相即不二。這樣一來,生命便能在一草一木之中體驗到自身的無限偉大,心態也可能在一沙一石之內感覺到世界的無限廣闊。故夢窗禪師有偈云:「青山幾度變黃山,世事紛飛總不干。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只要我們心中清淨無事,即使睡在一張小床上,也會感到世界的無限寬廣。

生命在內心的覺悟中,超越了生命與萬物的衝突,克服了心與物的障礙而進入事事無礙的莊嚴境界;超越了生命與時間的隔閡,克服了生命短暫與時間永恆的障礙而進入瞬間即是永恆的永恆境界;超越了生命與空間的矛盾,克服了生命有限與宇宙無限的障礙而進入有限即是無限的真實境界。在這種深層次的內在超越過程中,天地萬物已被點化為莊嚴美麗的境界,中國大乘佛學上的「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東坡詩)、「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 (禪宗語)、「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天台宗)等,無非都是這種境界的表現。在這種詩意的境界中,宇宙萬物不逃於生命詩意的照射之外,天地間無有一物遺之以成其為物。這是生命的價值信念和終極關懷的徹底實現,而生命存在的一切矛盾由之獲得了終極的解決,生命存在的一切煩惱由之獲得了根本的化解,生命存在的一切痛苦由之獲得了徹底的解脫隨順着內心覺悟而成長起來的生命,才有寧靜,人有了宇靜才有自由,有了自由才有快樂,有了快樂才有幸福。寧靜、自由、快樂和幸福使我們的生命能夠和諧存在於世界之中,世界亦會因我們生命的覺悟而成為和諧世界。這是我們內心在覺悟之後的一種實際狀態,是一種實際地展開着的生命智慧,是一種生命存在展現的終極境界。[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