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命運(食指詩歌)

《命運》是詩人食指寫得一首現代詩歌。

目錄

作品原文

好的聲望是永遠找不開的鈔票,

壞的名聲是永遠掙不脫的枷鎖;

如果事實真是這樣的話,

我願在單調的海洋上終生摸索漂泊。


哪兒找得到結實的舢板?

我只有是街頭四處流落,

只希望敲到朋友的門前,

能得到一點菲薄的施捨。


我的一生是輾轉飄零的枯葉,

我的未來是抽不出鋒芒的青稞;

如果命運真是這樣的話,

我願為野生的荊棘高歌。


哪怕荊棘刺破我的心,

火一樣的血漿火一樣地燃燒着,

掙扎着爬進喧鬧的江河,

人死了,精神永不沉默!

1967年

作者簡介

食指(1948年-),本名郭路生,著名詩人,出生於山東朝城,被譽為「朦朧詩鼻祖」。[1]

食指的詩歌以精美的藝術形式,準確反映出一代青年的嚮往、失落和彷徨,創作出了一批批具有濃厚的英雄主義文學色彩的詩作,憑藉《食指近作12首》獲得北京市新中國成立50周年詩歌類作品最高獎。一部《食指的詩》詩集獲第三屆人民文學獎。作者後又陸續獲得了中國最佳詩歌和人民文學獎詩歌獎。[2]

朦朧詩的主將們還處於蒙昧之中,食指已寫出了劃時代的篇章。他的作品基本上遵從了四行一節,在輕重音不斷變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傳統方式,以語言的時間藝術,與中國畫式的空間藝術相結合,實現了他所反覆講述的"我的詩是一面窗戶,是窗含西嶺千秋雪"的藝術追求。他的詩是質樸的,沒有華而不實的語言。[3]

作為一個詩人,他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背景下開始詩歌創作,並在知識青年中造成重大影響。比起後來的朦朧詩人和新生代詩人,食指走得並不算遠,但重要的是他是第一人,在沒有詩的時代,在詩被逼進了一條絕路的時候,他使詩開始了回歸,他摒棄了把詩作為階級鬥爭工具的做法,把以階級的共性為主體的詩歌開始轉變為以詩人個性為主體的詩歌,在詩中出現了個體生命的呼喚,對人的尊嚴的呼喚。詩是食指終生的追求,凝聚着他全部的痛苦與歡樂,是詩使他跨越了精神死亡的峽谷。

高雅文學受到商業大潮的衝擊,詩人文人紛紛下海的時候,食指卻始終恪守着自己的人生準則,他的生命已和詩融合在一起。這樣一位開一代詩風的先驅,當年的知青戰友不會忘記他,讀者不會忘記他,歷史也不會忘記他。[4]

如果要追尋當代詩歌先鋒寫作的譜系和最近距離的一個「小傳統」,他是最無可置疑的源頭性人物,一位真正的舉火者和先驅,那一代人的精神肖像。他的開創於1960年代歷史黑夜並光大延續於80、90年代的獨具性靈的個人化抒情寫作,對於當代中國詩歌而言,具有無可替代披荊斬棘、篳路襤褸的引領意義。同時更重要的,他是一位用自己的生命人格實踐見證了寫作的詩人,一個作品與生命互證的詩人,一個具有精神現象學與文化標本意義的詩人,一個屬於雅斯貝斯所說的「一次性寫作」的詩人,因而也是一個使人感動的詩人。他的詩歌也許與智性和複雜的思想無緣,但它屬於生命和情感,屬於知行合一人文互現的生命實踐。他還成功地延續了當代詩歌的「歌性」傳統與形式感,使「陳舊」的形式獲得了新的活力。他長達四十餘年的寫作穿越了時代的劇變,並且因此成為「舊時代的最後一個詩人,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