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室為什麼不擴張自己土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周王室 |
周王室為什麼不擴張自己土地周王朝在初期是天下諸侯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沒有哪一個諸侯,或者部落能夠撼動周王室。春秋戰國時期的局面也是周武王無法料到的,周武王姬發建立周王朝後,因政治形勢嚴峻,為穩固政權,便進行論功封賞,實行以周王室為中心的分封制,開始分封王族、功臣等人到各地做諸侯,建立國家,控制廣闊的地區和拱衛周王朝。[1]
中國古代的「分封制」,其實就是漢語中「封建」的原始含義,周王室分封的諸侯是可以封邦建國的,所以在古文獻中,「封建」的意思就代表是「分封制」。周王朝的先祖最開始是商朝時期的一位方伯,代表商王室鎮撫一方(相當於大諸侯,一方區域的諸侯之長),周國隨着吞併一些小國家,逐漸崛起,但商王室為保商朝不受威脅,就開始扼制周人這股新生勢力的發展。
為此商王室以封賞之名,將周人首領季歷(周文王姬昌父親)召喚到商朝都城殷都(現今河南安陽殷墟,甲骨文出土地)軟禁了起來,一段時間後商王文丁(商紂王爺爺)將不怎麼聽話的季歷殺害。季歷死後,兒子姬昌繼位,商王室封姬昌為西伯,姬昌因周國國力還不能和商王朝對抗,便繼續臣服於商朝,姬昌開始伺機壯大周人實力,周國在姬昌的擴張下,周國逐漸強盛。
姬昌先後攻伐犬戎、密須、邘國,滅亡崇國、黎國等國,周國實力越發強大,便遷都豐邑,此時周國已經擁有了天下「三分之二」,周人便開始準備進攻商王朝,之後周文王姬昌年老去世,終年97歲。此前姬昌和正妃太姒(文定皇后)育有10個兒子,周文王離世後,二兒子姬發繼位,是為周武王。周文王在世時,已經為周國奠定了滅商的基礎,周武王姬發繼位後,便積極準備滅商條件。
商王朝此時傳承到商王帝辛(商紂王),帝辛繼位後,在朝歌建立行都,改稱為「朝歌」(現今河南淇縣),朝歌雖然是商王朝末期的都城,但不屬於商王朝的首都,性質上屬於行都(必要時的暫住都城,為此稱為行都),也可稱為輔都,商朝的首都依然還是安陽的殷都。帝辛繼位後,因加重賦斂,推行嚴刑峻法等舉措,最終引起了商王室內部的矛盾,動搖了商王朝的統治基礎。
使得人心偏向了周國,諸侯也向周國靠攏,商王朝雪上加霜,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最終商王朝在帝辛的統治下,開始眾叛親離,「殷末三仁」也離開了周王室,王子比干被剖胸挖心,勸諫而亡,箕子裝瘋,被罰為奴,並被囚禁,最終東渡朝鮮,建立箕子朝鮮;微子對王室深感無望,過起了隱居生活,商王朝開始分崩離析,周武王姬發見伐商時機到來,最終發動了空前的滅商戰爭。
《史記·周本紀》記載:「太師疵、少師強抱其樂器而奔周。於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諸侯咸會。」
周武王姬發遵父親文王遺願,發兵約五萬人馬開始東進攻伐商王室,此時需要注意的是,周武王在攻打商朝時,先昭告了天下的諸侯,號召諸侯一起攻打商朝,周國擁有的軍隊只有約五萬人馬,而商朝則擁有軍馬70萬(其中有奴隸和俘虜),周武王號召諸侯後,最終有了八百諸侯率兵前往助力周國討伐商王朝,最終姬發率領聯軍一路東進,直接打到了朝歌70里外的牧野。
《史記·周本紀》記載:「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大卒馳帝紂師。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紂走,反入登於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於火而死。」
為此周武王姬發和商紂王帝辛展開了牧野之戰,此戰也是周武王伐紂的決勝之戰,周、商兩方在牧野附近擺開了陣勢開始決戰。商王朝雖然擁有70萬人馬,但是如此浩大的軍隊中,大多都是臨時武裝起來的奴隸和俘虜,而商王朝真正的軍隊並不多,帝辛認為自己勝算在握,便開始了決戰,戰爭開始之後,商朝這邊的奴隸、俘虜軍隊因之前深受紂王的虐待壓迫,便調轉矛頭,投降聯軍,和聯軍一起攻打商軍。
帝辛70萬的大軍在一開始便土崩瓦解,隨之周武王的聯軍壯大了,戰爭局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加上周國的軍隊,在周人先祖季歷被商王害死後,周文王就開始為攻伐商朝做準備,周武王率領的軍隊是經過嚴格訓練的精銳之師,姬發率領周軍和諸侯聯軍,以及投降的奴隸、俘虜軍隊大敗商軍。聯軍和商王朝的牧野之戰,最終以周武王姬發勝利結束,姬發趁勝追擊,一路打到朝歌。
帝辛戰敗後,便逃回了朝歌,因感到無力回天,最終自焚而亡。姬發率領聯軍進入了都城朝歌,將紂王的首級斬下示眾,並將帝辛的寵臣一併斬殺(其中就有秦人的先祖惡來,周王朝到最後又被戰國後期雄起的秦國滅亡),周武王姬發占領了行都朝歌,延續了600餘年的殷商王朝從此宣布滅亡。周武王姬發滅商後,就建立了周王朝,定都鎬京。
姬發的父親姬昌也隨着周王朝的建立被追封為文王。周王朝雖然建立了起來,但周國和滅亡的商王朝仍然有着很大的區別,周國原先只是岐山以西的一個部落,隨後才建國,但還是一個小國,雖然滅亡了商王朝,但周王朝建立後面臨着嚴峻的政治形勢,周武王說白了還是一個小國之君,和之前商王朝的君主還有所差距,周王朝以「小邦」之君統治商王朝原來巨大的區域。
周武王姬發為了擔心諸侯叛亂,為了鞏固政權,便實行了以周王室為中心的分封政治制度,並且武王伐紂時,不少諸侯都有出力,周王朝雖然建立了,但周天子如果不做出表示,周王朝很可能就是下一個滅亡的「商王朝」,武王以商王朝西部的一個小國最終雖然滅亡了商王朝,但要是沒有諸侯聯軍的支持,武王伐紂也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
周王朝作為「小國」也無法統治如此巨大的區域,最終不得已為了適應新的形式需要,實行了分封制。周王朝的實力不足以控制商王朝之前的全部土地,姬發便論功行賞,將王族、功臣,以及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分封諸侯不僅可以避免諸侯叛亂,也可以控制新征服的地區,周武王在滅亡商朝後,據記載征服有99國,臣服652國,之後直接分封的諸侯國有了71個。
周天子分封的71個諸侯國中,絕大部分是周王朝同姓的姬姓諸侯國,只有一小部分是異姓諸侯國。雖然之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開始武力征伐吞併,互相廝殺,但早在幾百年前的周武王分封時也沒有料到會是這個樣子,並且以當時周王朝初期嚴峻的政治形勢,周武王也時不得已需要進行分封。而且71個諸侯國中就有53個是周人姬姓所建立的諸侯國。
除此71個諸侯國之外,還有宣布服從周天子號令的名義封國,這些封國是周王朝沒有滅國而接收封號的封國、方國,有330個左右,稱作名義封國。此時下來就有400左右封國,也是《呂氏春秋》說四百個封國的歷史來源,除此之外,還有周邊眾多的部落和聯盟等形式的「國家」,這些國家為了和平安定和圖個「正統」名譽,便也服從了周天子的號令,這些國家也需要定期去周王朝進行上貢。
這些國家是「泛諸侯國」,被稱作「服國」,大約有800個左右,此時加上400個封國,就有1200餘個泛諸侯國。而中原大地就這麼大,其中分布了1200個國家,每個國家下來的封地可想而知。周王朝作為「天下共主」,擁有的土地自然是這些諸侯國無法比擬的,周王朝處於中心區域,擁有的土地也是最為肥沃的土地,無論任何一個國家也沒有周王朝所擁有的土地大。
周王朝雖然是為了政治需要之下進行的分封制,但留給自己的土地是最好的,也是最大的,周王朝所擁有的實力也是可以碾壓其中任何一個國家,最開始的時候,周天子所有的土地是最多的,而其它封國擁有的土地並不大,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的土地變得廣袤是各諸侯國通過自己武力吞併而來,幾乎不是周天子所分封的,即便是,也是周天子失去了號令天子諸侯的能力被迫進行分封。
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後,導致西周滅亡,周天子之保留了天下共主的名義,但失去了實際控制能力,周平王東遷之後,周平王將周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秦國,周天子本意是不想賜予秦國的,但奈何周王朝的實力已經不允許周天子在高調了,只能低調做人,賜予岐山以西的土地秦國,一來是自己無法控制這片土地,二來也可以讓秦國阻擋西戎侵犯周王朝。
周王朝最開始所分封的諸侯國的土地並沒有周王朝自己擁有的土地大。並且分封諸侯時也有相關條約約束諸侯國,諸侯必須要做到服從周天子的號令;諸侯需要拱衛周王室,土地、人口雖然被周天子分封,但諸侯需要為周天子鎮守疆土;周天子可以統帥諸侯進行作戰;諸侯也要向周王室定期交納貢賦;也要向周天子匯報自己的工作情況。諸侯雖然是獨立的國家,但還是周天子的臣子。
周王朝為了鞏固政治,除了進行分封制外,還制定了井田制、宗法制、禮樂制三大制度來穩固政權,制約諸侯,井田制將入地國有化,歸周天子所有,算是土地私有制度的前身;同來規範貴族的身份地位,不同等級的貴族是不同的;宗法制度以宗族組織和國家組織合二為一,以嫡長子繼承制度為主,以便建立世襲統治;禮樂制度算是等級制度,用於維護其宗法制度和君權、族權、夫權、神權,具有維護貴族的世襲制、等級制和加強統治的作用。
周王朝在初期不僅擁有最多的土地,也擁有了強大的實力,並且通過幾大制度來約束眾多的諸侯國,周天子此時是名副其實的天下共主,此時只要有諸侯國敢反叛,周天子都不用親自征伐,只要一句話,號令諸侯共伐之,反叛之國便會消亡。但隨着社會的逐漸發展,禮樂制度的崩壞,諸侯之間開始互相攻伐兼併,周天子無法再號令諸侯,甚至還需要大諸侯國的庇護,最終分封制也被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的郡縣制所取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