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漁(葉威廉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聽漁》是詩人葉威廉寫得一首現代詩歌。
作品原文
和王維鳥鳴澗
「人閒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平展的
閒寂:
水面上
雲影
點隱點現
如花瓣
無聲
落
在冥沉沉的
黑夜裡
夜 靜
天 空
無人
看
無人
聽
殘燈
一一
滅去
沒有線
連
沒有邊
緣
深、廣
高、厚
都一樣
無法量度
在這黑色的零里
突然
從山的子宮裡
躍出
一點
一塊
一半
一整圓的
光輝的
月
驚起
山峰
驚起
島嶼
驚起
漁船
一片
有板有眼的
漁鼓
一些催逼
一些飛騰
好一片
橫展的
生機
1980
作者簡介
葉維廉,1937-,出生於廣東中山,先後畢業於台大外文系,師大英語研究所,並獲愛荷華大學美學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1]
葉維廉在學術上貢獻最突出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是東西比較文學方法的提供與發明。他根源性地質疑與結合西方新舊文學理論應用到中國文學研究上的可行性及危機,肯定中國古典美學特質,並通過中西文學模子的「互照互省」,試圖尋求更合理的文學共同規律建立多方面的理論架構。[2]
著有《東西比較文學模子的運用》(1974),《比較詩學》 (1983)等。[3]
12歲那年,葉維廉一家流亡香港寄居在舅舅家,由於父親殘廢,母親一個人的微薄薪水又無法支持一家人的生計,所以葉維廉的兩個哥哥小小年紀就得出去工作,一個在監獄當守衛,一個在水族館打工,但一家人依然收入拮据,甚至備受舅母和表哥表嫂的冷眼和酸言酸語。葉維廉說,那些「沒有表情的臉,猜疑的眼睛,漠不關心,社交的孤立斷裂,徹底的冷淡無情」,如同箭鏃在他心中刻下了無形的傷痕,「就是從那個時候起,葉維廉開始了自己的詩歌生涯,他希望通過碎片重新組織一個理想的藝術王國。
台灣最早的艾略特《荒原》中譯本就是他翻譯的;他曾任美國加州大學比較文學系主任幾十年之久,並協助香港中文大學、台灣大學、北京大學等建立發展了比較文學,但這些身份之外,葉維廉始終覺得自己首先是個詩人,詩對他而言是最重要的。「詩在我心裡是第一位的,我一直未忘保留詩人的本能。」